中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西部省(區)不斷受到沙塵暴的襲擊,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進入新世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不僅製定了防沙治沙規劃,而且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從防沙治沙的組織、規劃、預防和治理等法律製度方麵做了規定,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第一節 防沙治沙領域立法概述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雖然經過長期努力,在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看,土地沙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進入21世紀的第一天,我國北方地區即受到沙塵暴的襲擊,接著又發生了兩次沙塵暴,大自然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專家指出:頻率加快、間隔變短、強度增大是今後沙塵暴發展的趨勢。一次又一次的沙塵暴給受災地區的農牧業、工業、運輸業以及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損失,人員傷亡事件也屢屢發生。1993年5月發生在西北地區的特大沙塵暴,席卷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個省、自治區的72個縣旗,傷亡400多人,牲畜死亡12萬頭(隻),農作物受災麵積33.7萬公頃,僅甘肅、新疆兩個省、自治區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4億多元。由於沙進人退,村舍被掩埋,成千上萬的農牧民離鄉背井,成為“生態難民”。土地沙化的蔓延和加劇,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巨大威脅。
沙化土地的不斷擴張,有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引起的。其中包括:
(1)盲目開墾。多年來,特別是在農牧交錯區,一些當地政府為了使農牧民致富,便把目光投向沙荒地的開墾,大規模地毀林毀草,特別是開墾沙丘之間的草地,其結果是開墾一塊,沙化一塊,農牧林三者皆傷,破壞了植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原來的灘地、固定沙丘變成流動沙丘。
(2)過度放牧。據統計,沙化地區草場超載率高達50%~120%,有些地區甚至高達300%。
(3)濫采濫伐。大量破壞沙生植被,加劇了沙化的進程。
(4)濫挖野生中藥材等沙生植物。沙化地區甘草、麻黃、發菜等沙生植物易采集、售價高。據測算,每挖1公斤甘草要破壞8~10畝土地。
(5)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一是大水漫灌,既造成水資源浪費,又使土地鹽漬化;二是上遊的大規模開墾,違反規劃過量用水,修建水利工程攔蓄河水,造成下遊水量減少,河水斷流,植被死亡;三是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植被衰敗,甚至枯死。像甘肅民勤縣,由於上遊截水和過量開采地下水,給民勤綠洲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70%的天然植被衰退,近3萬公頃的沙棗林、梭梭林枯死,原來的綠洲變成了沙塵暴的策源地。
除以上原因外,工礦、交通、油田等工程建設施工中破壞林草植被,固體廢棄物擴散或酸堿汙染,以及施工區崩塌滑坡造成土地沙化在一些地區也很突出。
中國政府曆來對防沙治沙十分重視,將防治土地荒漠化、沙化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強化了法製、政策、科技等防治措施。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國即向沙害宣戰。1958年國務院召開西北內蒙古6省區治沙會議,決定由中科院組成治沙隊進行治沙研究,在沙區開展了以植樹造林種草為主的群眾性治沙活動。在冀中、冀西、陝北、豫東、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等廣大沙區組織實施了防風固沙林建設。197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專門解決三北地區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問題,從此,我國防沙治沙工作進入了工程帶動、政策拉動、科技推動、法製促動的快速發展新階段。1991年國務院批準啟動了全國防沙治沙工程規劃綱要。同年8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轉發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關於治沙工作若幹政策意見的通知》,12月7日國家稅務局出台了《關於對治沙和合理利用沙漠資源給予稅收優惠的通知》,7月20日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作出了《關於表彰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和勞動模範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