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這個時期的陵墓,內容相當豐富。我們這裏重點說說南朝的陵墓、唐乾陵和南唐二陵。
南朝帝王陵墓大多是在江蘇南京附近的江寧、句容、丹陽一帶。主要的陵墓有:宋武帝劉裕的初寧陵;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高帝蕭道成的泰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梁簡文帝蕭綱的莊陵;陳武帝陳霸先的萬安陵,陳文帝陳的永寧陵以及梁代宗室王侯蕭宏、蕭秀、蕭恢、蕭儋、蕭景、蕭績、蕭正玄、蕭的墓等等。
從類型來說,南朝的陵墓可以分為帝王陵和王公貴族墓兩大類。
帝王陵前置有許多石刻,其中以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保存最多,共有四種八件(對稱):石獸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石獸與神道石柱之間殘存的方形石礎一對。石礎上的結構已失。大多數帝王陵前的石刻僅存石獸一對,少數隻有石獸一件了。帝王陵前的石獸,形象大同小異,其名不叫獅子,而是叫麒麟、天祿或辟邪。南朝帝王陵前的這些石獸稱得上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之不朽作品,形體碩大,氣勢非凡,雕刻精到,造型誇張,自然生動。這些雕刻之可貴,在於它已脫去了漢代石刻的板滯、古拙,抓住了形象的典型特征,如有的仰首垂身,有的蹲伏潛發,有的舉踵如躍,有的若行若止,生動萬分。這些形象沒有受到外來藝術(如佛教雕刻)的影響,還屬古代中國雕塑藝術之純粹。
在這一大片土地上,還有十八處王公貴族的墓做得比較考究。其中以梁代安成王的蕭秀墓保存得最全,共八件三種,即石獅一對(這種墓前的石獸用石獅,不同於帝陵),神道石柱一對,石碑兩對。
南朝帝王陵的墓表(又叫神道石柱)做得很考究,有豐富的內容。墓表總體形象為圓柱狀,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柱礎刻有雙螭,兩螭口皆銜珠,頭長雙角,長尾相交,相對作環狀蹲伏。中部為柱身,柱表飾竹筒紋二十四道,上有長方形石額一方,額上文字即表文。石額上下雕有蛟龍、繩索、力士等浮雕。上部為一仰蓮形圓蓋,圓蓋上蹲坐一小辟邪。整個墓表形象挺拔秀美,又富有紀念性。
南朝帝王陵和王公貴族墓很講究風水,所謂“望氣”。選址要“背依山峰,麵臨平原”。風水術又叫堪輿之術、青烏之術,大約起於東漢。從這些陵墓的地形位置來看,基本上都符合這種堪輿術之說。
再說唐代的陵墓。唐代在中國曆史上乃是個泱泱大國,所以帝王陵墓也很講究。在此,以唐乾陵為例。
唐乾陵是唐代的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裏的梁山,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而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高宗李治雖然昏庸無能,但憑著祖上創下的盛基偉業,又有老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輔弼,國家仍保持盛世氣象。而武則天自從做了皇後,漸漸得勢,掌握政權,並廢中宗、睿宗,創立“武周王朝”。但在她臨終時卻還想回到李氏家族之中來(有遺囑為證),所以後來把她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