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魏晉—隋唐陵墓(2 / 2)

乾陵一地,風水極佳。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地宮之所在;南峰有二,東西對峙,俗稱奶頭山,是乾陵的“天然門戶”。據《長安圖誌》記載,乾陵周圍原有內外兩重城牆(今部分牆基已找到),內城南北城牆長1450米,東城牆長1582米,西城牆長1438米。城牆四麵設門。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青龍門,西為白虎門。至於建築,據《唐會要》中說:“貞元十四年(798)……獻、昭、乾、定、泰五陵各建屋三百七十八間。”但今天這些建築全部無存。

據文獻資料記載,唐高宗臨終時曾說,要把他生前所喜愛的書籍、墨跡等帶入墳墓,所以估計陵內東西不少。乾陵地麵上之物,遺留至今的,多在陵前中軸線上,從朱雀門外南麵第一對土闕向北排列:第一是一對華表,然後是表示瑞獸祥禽的翼馬、朱雀。再向前為五對石馬,然後是十對石人像(叫翁仲),然後還有石碑兩通:西邊為述聖記碑,又稱亡節碑;東邊為“無字碑”。按照武則天遺言:己之功過,有後人來評,故稱。但宋金時期一些遊人在上題字,變成了“有字碑”。在這些石碑後,還有石人像六十一尊,這些石像與當時的外交來往有關,據說是參加高宗葬禮的諸國使者。總之,唐乾陵的宏大規模和豐富內容,反映了大唐帝國時期的陵墓形態。如今,它是我國重點文物之一,暫不準備開挖。

最後說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二陵。這兩座陵墓是指李異的欽陵和李的順陵,1950年春發現,1950年10月開始發掘,1951年1月結束。

欽、順二陵緊連在一起,相距僅50米,坐落在南京之南的江寧縣牛首山祖堂山。這個位置,三麵抱山,形似“太師椅”。正麵對遠處的雲台山峰,背後又有牛首山雙峰相托,曆史上稱“背倚雙闕,麵矗雲台”。

此二陵在地麵上已沒有什麼遺跡了,地宮則做得很有特色。李異的欽陵地宮規模較大,全長21.8米,寬10.45米,自南至北分為前、中、後三個主室,前室與中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側室,後室東西兩側各有三個側室,共十三室。後室是主要部分,南壁正中有方門,門扇用巨大的青石板做成。東西兩壁各有三門,以通東西三側室。正中置石棺床,其後部伸入北壁大型龕門。室壁有倚柱,以示此室麵闊一間、進深三間之感。壁上塗以紅色,柱、枋、鬥拱等有彩畫。室頂用石灰粉刷,再在上麵畫出天象和地麵的山河大地之形,意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帝王陵墓型製。

順陵為李與鍾皇後合葬之陵。此陵要比欽陵小得多,但布局與欽陵相似。地宮全長與欽陵相同,自南至北也分三個主室。前中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側室,後室東西兩側各有兩側室,共有大小墓室十一間。整個陵的結構與欽陵相比遜色不少,這主要表現在用的材料和裝飾上。如室中很少有雕刻,室頂也沒有畫天文地理圖。這主要是當時國力每況愈下,有點無能為力了。

南唐隻有三代皇帝,末代皇帝李煜後來做了趙宋的俘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丟了江山,北上而一去不複返,葬於洛陽的北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