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征服北極地區的人們(2)(2 / 3)

以往的極地探險家大都認為極地的冬季非常可怕,因此,常常夏季去探險,冬季就撤回來,大部分時間用在往返跋涉上,效率低。後來的一些極地探險家敢於在極地穴居過冬來贏得來年的時間。皮亞裏不相信這些觀念,他認為,極地的冬天並不可怕,正是探險的最好季李。

夏季浮冰表麵融化,道路凸凹不平。而冬季的嚴寒,可使冰麵堅硬而平滑,冰蓋麵擴大,提供了狗拉雪橇到達極頂的可能性。他對此很有信心,認為極地探險要輕裝前進,但要帶足糧食。他決心用這種新型方式。

為了到達北極,皮亞裏用了20多年時間,成了格陵蘭冰原旅行的專家。因為他認為:從格陵蘭北端到極心的直線距離僅700多千米,無需船隻,隻乘狗拉雪橇,越過冰原,就可到達北極極心。但20多年的探險實踐,也使他感到,從格陵蘭向極心挺進無疑是極為困難的。於是,他不得不重新考慮,從加拿大的哥倫比亞角出發,向北極極心前進。他注意鍛煉自己的意誌,並深信定能拿到這項巨獎。

在皮亞裏看來,阿蒙森於1906年找到過去很長時期在尋找的大西洋與太平洋溝通的航道完全是可有可無的,而南森等人的發現也未命中靶心。隻有到達北極極心,才是最高的成就。

1906年,他排除千難萬險,到達離極頂隻有273千米的地方。這次雖沒有成功到達極頂,但並未灰心。

兩年後,1908年7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裏,皮亞裏乘坐“羅斯福”號從紐約出發,向北航行,來到加拿大的哥倫比亞角出發點,那裏,離極頂隻有650千米。

當時在格陵蘭西北部史密斯海峽沿岸,散居著225個愛斯基摩人,他們對北極生活了如指掌。對他們來講,皮亞裏是他們所尊重的一個朋友,也是一個要求太多的朋友。在過去的20年間,皮亞裏依靠這些“忠實的異鄉朋友”的技術和忍耐力,縱橫格陵蘭北部未勘察過的冰地,越來越迫近北極。他們給皮亞裏供應雪橇、愛斯基摩狗、毛皮和糧食,在皮亞裏每次重要的探險中擔任探險隊的駕雪橇員、獵手及開路先鋒。皮亞裏寫道:“我愛上了這些天真浪漫的純樸人民。他們部落裏每個人我都認得,也叫得出他們的名字。我曾拯救過他們的整個村落,使其免於餓死。大人告訴孩子們說,如果他們長大能成為好的獵手或裁縫,‘皮亞裏大爺’會很好地獎勵他們的。”

這次決定性的衝刺仍舊得益於這些忠實的朋友的幫助。在哥倫比亞角,這些愛斯基摩人為皮亞裏準備好了狗拉的雪橇,禦寒用的毛皮外皮,船上裝有150噸重的鯨魚肉和海象肉,246隻咆哮的狗。在55人的探險隊伍中,有49名愛斯基摩人,他們主要是擔任運輸服務性工作。其次6名成員有:船長、外科醫生、秘書、兩名年輕探險家、一個助手。

皮亞裏是位很有經驗的北極探險指揮家。3月1日,當回歸的太陽在地平線下朦朧發光時,皮亞裏已開始棄舟登陸,指揮著他的探險隊踏上了艱苦的越過冰野的征程。他把大部分人員編入支援隊伍,他們惟一的任務便是把他的6人小組帶到發起衝擊的有利地點,保證小組有足夠的狗、糧食和精力來發起決定性的衝刺。

在風的影響下,冰麵呈鋸齒狀的山脊,雪橇就像在山路上奔駛,顛簸地行進著。強行軍、體力下降、睡眠不足以及極度焦急不安給探險隊帶來極大困難,隊伍要時刻提防冰間水路的出現,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有連人帶雪橇一起掉入極地深淵的危險。那些冰間水路往往無任何征兆便會出現,耽誤探撿隊的行程。有的冰間水路可利用浮冰渡過去;有的可在剛剛形成的薄冰層上慢慢地越過去。有一冰間水路竟使皮亞裏為等它合攏而花了6天時間。

但皮亞裏仍在有條不紊地指揮著。他在回憶錄《北極》中寫道:“我的理論是盡可能用支援部隊工作。那些我從一開始便期望成為主力的人,需要一路上為他們安排盡可能的舒適。”

這種合理的安排類似於今天攀登最高山峰的分組製。皮亞裏還決定把最後階段的隊伍組織得盡可能小,他認為,隊伍越大,行進越慢。因此,在往北行進期間,他分期分批逐步把支援隊伍遣回基地。

4月1日,他把最後一支支援隊伍遣送回去,這時,他們離北極隻剩246千米。

皮亞裏為最後衝擊留下最好的狗、4個精選出來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一位43歲的黑人馬特·享森——皮亞裏20年北極探險所信賴的夥伴、北極地區最優秀的駕橇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