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中看電影(2 / 2)

江青曾三令五申,正麵人物與反麵人物相比,正麵人物為主。可是《沙家浜》裏有兩個反麵人物特別受歡迎:草包司令胡傳魁和陰陽怪氣的刁德一。說也奇怪,群眾就愛看他們兩人的戲,看兩個漢奸跟阿慶嫂鬥智。我們下鄉勞動,工餘唱戲娛樂貧下中農,唱別的段子,無人要聽,這時田頭倒是會齊聲起哄:“來一段智鬥!智鬥!”我曾暗自思忖,要是“文革”再拖它幾年,想來這段戲也非給江旗手刪了不可。

“文革”時偶爾也放過《列寧在十月》之類的舊片子。觀眾喜看愛學。列寧不是愛兩手拇指插在西裝背心裏大發宏論嗎?學生紅衛兵就學樣,隻是西裝背心變成了夏天的男式汗馬甲。雙手一插,自覺成了革命導師,說話便肆言無憚,百無禁忌,有的學我們這兒的革命導師,用湖南高腔喊出“yinminvansai”(人民萬歲),有的仿各種方言學汙言穢語,包括“標準滬罵”××;如我記憶不謬,“麵包會有的”這句名言也是當年這樣流傳下來的。還有個哭哭啼啼的《賣花姑娘》,據說是北鄰慈父領袖夫人的傑作,可與此間“國母”的大手筆有得一比,也算熱過一陣。

放批判電影時的盛況最為令人難忘。看《不夜城》之前先把主演孫道臨揪來批鬥一通(巴金因為一直被關押在複旦,自然陪鬥);《兵臨城下》、《早春二月》、《清宮秘史》……每逢放這類內部批判片時,禮堂門前早早已是麇至遝來,人頭攢動,據說還有自己仿造戲票——原來造假並非今日始——混進場內,一場映完,興猶未盡,賴著不走,續看下場的。曾有傳聞要放《第四十一》、《一個人的遭遇》等蘇修片,本以為一人傳虛,萬人傳實,等著一飽眼福,但不知什麼原因,終未成真。倒是在1974年前後吧,隨著鄧公複入中樞,突然在正規影院放了三部《山本五十六》等供內部參考和批判的日本電影,是因為小毛頭林立果他們搞了個唐德剛先生所稱的“童子軍帳篷筆記”《五七一工程紀要》,其中提到了這部日本電影裏的“聯合艦隊”、“江田島精神”等等,看了電影有利於批判,還是有什麼更深層的用意和玄機?這就非你我草民可知了。反正那真是一次“文革”中難得的“眼盛宴”:超寬的銀幕、七彩的畫麵、大海、戰艦、綴了勳表筆挺的潔白海軍製服、海空立體、關於二戰的“宏大敘事”,一下子就把那嘔心瀝血的八個戲比下去了。電影散場,我曾聽人小聲感慨:“這才真叫電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