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崖燕長途捕食歸來,捕了很多可口的昆蟲。當它給3隻雛燕喂食時,被鄰巢的母燕注視。該燕也有3隻幼雛待哺,卻捕不到這麼多食物。對於鄰燕來說,滿載而歸的燕子無異告訴它:“我知道哪裏有食物!”於是,當崖燕再捕食時,鄰燕便尾隨其後。
鳥類這種細微的行動,有助於科學家回答生物學中一個最迷人、也是最基本的問題:鳥類為什麼聚群而居?在樹上、崖巔等各種環境都可以看到這種情景。在260種遠洋鳥類中,98%以上是聚群而居的。鳥類社會中,群居具有強有力的號召力。
鳥類聚群而居,有利於捕食。它們可以花費較少的辛勞和時間,覓得更多的食物。1982年,生物學家莫裏森開始研究歐椋鳥。這種鳥常常是10多萬隻聚居在一起。莫裏森在一些鳥的身上安上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然後放出去。他發現歐椋鳥在食物豐富的地區集中,花幾天至幾周時間捕食。在這段時間裏,鳥經常變換棲息地。有時,一些鳥需要飛離9公裏,臨時棲息在另一個食物場地,作為尋覓新的食物基地的前哨。
鳥類聚群而居,很多生物學家認為是為了安全。群居的鳥有利於防禦敵人。大群的鳥使最貪婪的敵人也感到無所放其技,隻有群體邊緣的鳥才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生物學家描述說,當一隻鷹或者隼,在鷗群的上空出現時,一群鷗鳥便同時起飛,一麵驚叫,一麵將進攻者圍住,進行俯衝襲擊,直到入侵者逃跑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