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候鳥遷徙為什麼不會走錯路線(1 / 1)

在我國,鴻雁捎書的故事,曆代相傳,家喻戶曉,可見,古代人早就對候鳥的遷徙活動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企望借北雁南飛之機捎封書信,以表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候鳥是鳥類中的一種。它們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秋天,它們飛往南方氣候適宜的地方環境,春天又成群結隊飛回北方產卵繁殖後代。這種候鳥在世界各地都有。

我國的大雁、仙鶴等,夏季在吉林、黑龍江省的一些湖泊和沼澤地生活,秋天便萬裏迢迢飛往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太湖一帶越冬。燕子更為人們所常見,每年八九月間便飛往南方,次年春天又歡歡樂樂回北方築巢。如果不是因為外界的幹擾,它們的棲地一般不改變。

人們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不管是作過長途遷徙的老鳥,還是當年出生的新一代,它們遷徙的時侯都一定依循過去的路線,絕不會白花時間在空中盤旋另找新途徑。同時,他們的遷徙飛行,如果不是因為遇上氣流的衝擊和其他的幹擾,總是麵向目的地作直線飛行的。它們是怎樣認識飛行路線的呢?

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候鳥是否和有些動物一樣,有識別和記憶路途的能力?但有些現象是這個答案所不能解釋的。比如,候鳥的遷徙多數是在夜間飛行,黑暗中怎樣識別地形呢?

有的候鳥還要飛越重洋,天空海洋更無特征可辨認。美洲有一種金黃的小鳥,春夏巢居於加拿大,夏末才遷徙於南美。它們越過大洋,作2000多公裏的不著陸飛行,背負藍天,麵對茫茫大海,怎樣識別途徑?

生物學家認為,候鳥在遷徙中能麵向目的地作直線飛行和對路途的認識,同遺傳的本能有的關係。這種本能是候鳥經曆幾萬年的飛行,祖祖輩輩從求生中積累下來的本領,並形成牢固的潛在意識,一代一代地傳給它們的兒女們。

為了進一步弄清候鳥隻靠天賦的本領而遷徙的這個迷,近代科學家製出了一種新的儀器進行跟蹤觀察。他們將微型攝影機用樹膠溶液黏在鳥的羽莖上,並裝上微型膠卷。當鳥兒展翅高飛時,相機的快門便打開,作連續的拍攝;鳥兒歇息時,快門會自動關閉。這樣,就會得出詳盡的飛行記錄了,候鳥遷徙的謎底也將被徹底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