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美國、日本、瑞典、挪威等國的大城市以及我國北京、上海、南京、重慶等地,常常會下一種怪雨——酸雨。人們將酸雨拿來一嚐,味道酸酸的,有的比食用醋和檸檬汁還要酸。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是有史以來衝擊人類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
什麼是酸雨呢?酸雨的形成與大氣汙染有關。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廠逐漸增多,交通也日趨發達,城市中的鑄造廠、火力發電廠、煉鋼廠及煉油廠、汽車尾氣排放等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這些汙染物與大氣中的水汽化合,形成硫酸和硝酸,並隨雨水降到地麵,形成酸雨。
酸雨有較強腐蝕性,對人類具有嚴重危害,因此,酸雨已成為當代人類所麵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例如美國東部阿抽朗達克山區,海拔700米以上的湖泊,由於酸雨注入,目前已成為無魚的死湖。酸雨還抑製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酸雨還會傷害植物的新生芽葉,從而影響其發育生長,它使森林生長速率減慢,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位於太平洋西南新赫布裏底群島中的安布裏姆島下了一場很大的酸雨,一晝夜後,島西南部的植物幾乎全部死亡,許多食用泉水全部被汙染。居民中有不少人中毒,皮膚也受到強烈的灼傷。
酸雨還能刺激人的咽喉和眼睛,在酸雨嚴重的地區人們眼病的發病率大大增高,它還對許多建築和露天設備具有腐蝕性,使許多古跡受到破壞。同時,使汽車、電視塔等露天設施使用壽命縮短。控製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人為排放量。瑞典等國曾做了一項試驗,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體中施加堿性石灰,在短期內也取得較好效果。
水體酸化的危害
當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時,流域內的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金屬(比如鋁)就會被溶解進水中,毒害魚類,使其繁殖和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水體酸化還會導致水生生物的組成結構發生變化,耐酸的藻類、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細菌和無脊椎動物減少,有機物的分解率降低。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魚類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