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神秘的自然災難(3)(1 / 3)

大火後的芝加哥長沙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是世界曆史上少有的大火,這場大火使長沙古城毀於一炬,3000多無辜的生命慘死其中,其悲慘景象至今仍讓人們感到無比震驚。中國長沙文夕大火是長沙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這場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敗以後,大量的機關、工廠以及無數的難民擁進長沙,使這座當時擁有30萬人口的長沙城人口驟增到50多萬。而長沙又是上海、南京等會戰的後方,所以在長沙積聚了許多戰略物資,商業也十分繁榮。但是長沙有限的地區根本無法承載20多萬人口的大量遷入,這為長沙日後的巨大災難埋下了極大隱患。11月8日,日本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在後來的幾天臨湘和嶽陽又失守,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守住長沙並沒有信心,於是蔣介石提出焦土抗戰政策,認為即使燒毀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是12日)的會議中轉達了蔣介石的思想,並組織縱火隊伍計劃,即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11月12日深夜,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縱火者以為是信號,便開始全城放火,結果大火燒了五天五夜,長沙2500多年的璀璨曆史被全部毀滅殆盡。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56萬的房屋被燒毀,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多億元。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和長沙各家報館等的大部或全部建築;被燒毀或大部分燒毀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嶽雲農工,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範、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毀的工廠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餘元,原料損失達96萬餘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幸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占全行業資產的80%。湘繡業40家店鋪全部被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毀。郭沫若親身經曆了這場大火,他在《郭沫若傳》中這樣描述:“隻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發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裏失望的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衝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12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裏(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11月18日,為平息民憤,蔣介石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公安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但是後來的情況卻讓人咂舌:日軍在當時並未進攻長沙。文夕大火在中國曆史上罕見,但是這場大火中有諸多疑團至今沒有解開。據資料顯示11月12日,即嶽陽失守的第三天,日寇先頭部隊已抵汩羅江北。謠言不脛而走,有說敵人已到新河(距長沙僅10多裏),有說敵艇已距省河不遠等等。這些謠言似乎都向當時的人們警告說日本侵略者下一個目標就是攻占長沙,但是在長沙被燒以後方知日本當時並沒有進攻長沙,那麼這個至今被人們認定的恐怖謠傳,是否真是引發當年這場大火的關鍵原因?這場大火又究竟是在怎樣的曆史背景下發生的呢?第二個問題是誰放了第一把火。對於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一事一直以來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是故意放火,有人認為是無意失火。又是誰點燃了第一把火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答案。無論怎樣,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成為長沙大火的導火索。另外,有人下達過放火命令嗎?究竟誰才是這場大火的真正罪魁禍首?數十年來,這些問題也是眾說紛紜。文夕大火給長沙造成了空前的劫難,學校、銀行、工廠毀於一旦。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南京大屠殺震驚世界,但人們沒有料到我們的那麼多同胞卻會枉死在當時一群瀆職殃民的官僚們製造的一場大火中!古城長沙孟買“橫火”起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