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為例,位於其西海岸附近的皮吉特灣曾以大量三文魚洄遊著稱,但如今途經此地的三文魚群寥寥無幾。美國海域內的笛鯛、青魚和鯡魚等品種全都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與19世紀相比,美國海域內的石斑和細鱗胡瓜魚數量也大為減少。
2010年,全球近四分之一品種產量嚴重低於曆史水平,其原因正是過度捕撈。全球淺於900米的海域無不遭商業捕魚侵擾,隨著淺海魚類和大型海洋生物的數量減少,人類向海洋更深處撒下漁網。在部分海域,人類甚至開始捕撈生活在3000多米深海的海底生物。
海鮮市場如今售賣的產品看起來仍然品種繁多,但這卻難以維係漁業的長遠發展。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善於飼養並捕食處於食物鏈中、末端的動物,如雞和牛等,而不是熊或獅子。這不無道理,因為前者更易繁衍、成熟周期短,即使被捕食也相對容易再生並維持其數量。
在海底世界,同理亦然。大型海洋生物生長時間長、繁衍年代晚,尤其是生活在海麵500米以下的物種,例如智利海鱸、深海長尾鱈魚和橘刺鯛。一旦過度捕撈,它們往往難有足夠的時間繁衍培育下一代,最終導致絕種。
三、酸性海洋——海洋生物的墓場
隨著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排放入地球水係的化學和工業汙染物越來越多,這些汙染物最終都進入海洋。另一方麵,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也滲入深海,影響海水溫度及其含氧量,徹底改變海洋的化學成分。
這不是單純的化學變化,隨之引發的海底洋流運動模式改變,將產生更為災難性的後果,威脅整個地球生態。可以說,人類已將海洋生態逼至崩潰邊緣,令其難以自行修複或再度發育。
自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已經吸收人類行為導致排放的三成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燒、城市化摧毀森林和沼澤以及水泥生產。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加重了海洋的酸性。
海洋專家發出警告說,隨著世界海洋的酸性不斷升高,水母的數量正在迅速增加,數量創紀錄的水母很快就會在海岸泛濫成災。
該報告主要著眼於燃燒化石燃料對地球產生的副作用。研究顯示,更高水平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不僅會引起氣候變化,而且會使海洋的酸性更大。海洋生物學家表示,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海洋酸度已經上升30%。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氣候變化峰會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了這份最新報告。該報告發出警告說,海洋酸化使珊瑚礁和甲殼類動物更難形成外骨骼,這嚴重威脅著以這些海上生物為食的更大動物。
有殼動物的數量迅速減少,將導致水母數量直線上升。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卡羅爾·特裏博士所寫的這份報告上說:“科學家暫時認為海洋酸化與水母數量增加和魚類多樣性改變有關。”水母不受海洋酸化影響。隨著其他動物不斷減少,水母將充斥整個海洋。近幾年,地中海地區的水母數量在迅速增加。一些海洋學家表示,海洋的化學性質變化是導致水母增加的主要原因。
過多二氧化碳產生的影響,可能對北海和大西洋北部地區更冷的海水環境影響更大。破壞珊瑚和甲殼類動物,將會對整個海洋食物鏈產生影響,對以這些會形成外骨骼的更小動物為食的鮭魚等動物來說,將是一個沉重打擊。報告上說:“海水的基本化學性質正在以始料不及的規模發生著巨大變化,這是在至少長達2000萬年的化石記錄裏從沒看到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