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一個完整的水體。海洋本身對汙染物有著巨大的搬運、稀釋、擴散、氧化、還原和降解等淨化能力。但這種能力並不是無限的,當局部海域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它本身的自淨能力時,就會造成該海域的汙染。
海洋汙染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每年把1000萬噸石油排入海洋;約有100萬噸滴滴涕已滯留在海水中。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汙染是各國的共同要求。海洋汙染的特點是汙染源廣,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多,擴散範圍大,危害深遠,控製複雜,治理難度大。因此,海洋汙染比起陸上的其他環境汙染要嚴重和複雜。
海洋環境保護不僅指海洋汙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資源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工業布局、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等許多問題,即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麵。從根本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自然資源對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破壞資源,就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並不是消極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麵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者是統一的和互為因果的。要以生態平衡的整體觀和經濟觀,科學地、全局地、長遠地正確處理好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開發是為了人民的需要,為人民造福;保護是保護資源再生產能力,防止汙染,防止生態係統惡化。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必須注意保護。要從環境的全局出發,使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做到海洋開發事業既能全麵發展,海洋環境又能得到保護。
六、嗬護海洋,走向未來
海洋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多種生物;在全球範圍內,海洋和沿海資源及產業的市場價值估計每年達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5%左右;同時,海洋吸收約30%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緩衝著全球變暖的影響,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人類活動正在使海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過分開采、非法捕撈、破壞性的捕撈方式、海洋汙染,特別是從陸地排放到海洋中的汙染物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包括珊瑚和重要漁業資源在內的海洋生態係統正遭受嚴重破壞。
為促使人們關注海洋、並進一步增強保護海洋意識,國際社會通過了一係列關於保護海洋環境的國際性法律文件,其中包括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人類在海洋上的所有活動提供了法律框架,同時也為各國開展各種國際合作提供了基礎。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11號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借此機會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發現海洋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汙染和對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今年世界海洋日的致辭中,呼籲各國采取行動,扭轉海洋環境因汙染、過度開發和酸化而導致的退化趨勢,保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探索認知海洋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先決條件。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永無止境,隻有全麵、準確、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運動規律,才能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自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實現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海洋生態文明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海洋強國的建設更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海洋財富網記者倡議大家,將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做是“世界海洋日”,愛護海洋從我做起,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了將我國從海洋大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