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軍事訓練活動

在古代文獻中,對於我國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部落戰爭,有很多記載,如著名的炎帝、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炎帝、黃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等。因為戰爭的出現,鋒利的生產工具就逐漸轉化為人類互相殘殺的武器了,生產技能也隨之轉化為軍事技能。所以,武器的製作和作戰的訓練便成了原始教育的新內容。

根據史料記載,黃帝和蚩尤都是製作武器的能手,也是軍事訓練的能手。《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幹戈。”《述異記·卷上》載“軒轅之初立母,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人,人不能向。”除了這種實戰的訓練外,日常的軍事訓練多采用“舞”。《韓非子·五蠹》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幹是盾,戚是斧,執幹戚舞是訓練戰伐用的舞蹈。遠古時期,“武”“舞”不分。近人劉師培在《古樂原始論》中論及舞的功能時說:“展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體,以節製其筋骨,應步伐整齊,施之戰陣而不衍”。恰好說明遠古時期武、舞的統一。人們在“舞”的過程中交流著“武”,提高了“技”(巧),增進了“健”(康)。

原始娛樂活動

娛樂活動不但通過身體運動表達思想感情,而且有增強體質的作用。原始娛樂活動大約有下列幾種:

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原始舞蹈彩陶盆,它為我們展現了大約五千年前的舞蹈藝術。

原始人在喜慶豐收、祝賀勝利、歡度節日時常常以“手舞足蹈”的方式來慶祝。《尚書·益稷》中記載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反映了遠古人類獵獲動物後的歡樂。他們喬妝成各種動物的樣子,遵循著有輕有重的石器敲擊聲,有節奏地模仿鳥獸的動作和形態而舞蹈。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發掘出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陶盆,盆的內壁有三組舞人形象,他們手牽著手,整齊地翩翩起舞。從這些形象中可以發現,原始社會以舞蹈形式出現的身體活動,不僅能使人們的心情愉快,而且也有助於身體健康。

獵舞是原始人類表現狩獵生活的一種舞蹈,或滿足獵物成功後喜悅心情的需求,或做狩獵前的模擬訓練,同樣有助於身心健康。

娛神舞是一種原始人崇拜神靈時所跳的舞蹈,它是向保護神或先祖祈禱,以求打獵成功,或者打獵歸來,為了酬謝神而舉行的。盡管這種舞蹈披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但就其實際意義來說,乃是一種對於勞動的演習和身體的鍛煉。

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於道。”

關於如何擊壤,後人有過這樣的記載:“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三四寸,形如屐。膳節,堇少以為戲,分部為摘搏(三五成群地分部比賽)”。《藝經》雲:“長尺四闊三寸。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古野老戲也”。

據《太平清話》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圜(元,圓形)囊,實以毛發。”載文大意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是用於軍事訓練。蹴鞠是用皮子先製成一個圓形的球皮,然後在裏麵再塞滿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