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封建社會時期的體育(1)(1 / 3)

教育思想的演變與學校體育的衰落

教育思想的演變

自春秋以來,民間私學興盛的同時,官辦學校開始被弛廢。秦滅六國後,“焚書坑儒”“以吏為師”,一度禁止私學。漢初民間私學重新興起。武帝時,又仿西周複設官辦太學。之後,各地官辦州、郡、縣學也相繼設立。我國封建社會官學、私學並存的教育體製自此形成。

根據不同的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不盡相同,教育思想和培養目標同樣也有所不盡相同。西周時期學校教育是“文武合一”,春秋戰國則出現“文武分途”,秦漢以後,在文武分途的基礎上,“為文則非武”,學校教育向“重文輕武”方向發展。

秦漢後學校教育轉向重文輕武,一方麵是由於“文”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麵是維護封建一統政治秩序的需要。漢初,最高統治集團采用基於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的政策,而在官吏中和社會上,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很活躍。這種狀況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公元前136年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為其統治思想的正統地位。這樣,精通儒家經學、懂得儒家治術的人才,就顯得特別重要。為此,武帝興太學於長安,以《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為基本教學內容,先秦六藝教育中的“射禦”等內容幾乎完全被排除,開了後世學校教育重文輕武的先河。

“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采用經學取仕的政策,不僅造成學校教育的重文輕武,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古代體育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學校體育的衰退

由於統治階級教育思想的變化,所以秦漢以後學校教育的內容大都是“經學”或“辭賦”,與先秦相比,體育教育的內容大為減少,學校體育從此逐漸衰退。

不過,在漢代的學校教育中,還保留著一定的體育教育因素。五經之一是《禮》,它包括冠禮、婚禮、相見禮、飲酒禮和射禮,學生在學禮的時候,不僅要聞其道,而且要踐其行。在習練各種禮儀的活動中,“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特別是在習練射禮之時,學生們也要操弓射箭,含有習武的意義。所以後世有人讚歎說:“漢時雖不以射取士,然諸生卻自講射,一年一次,依儀禮上說,會射一番,卻尚好”。另外,漢代有些郡國學校也有“都試講武,設斧鉞旌旗,習射禦之事”。私學教育中也保留了一些體育教育的內容。

這一時期學校教育既重文輕武,且又保留一定的體育教育的因素,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後期學校教育的基本模式。

角抵百戲和民俗節令中的體育活動

角抵百戲中的體育活動

《文獻通考·卷一四九》記載:“秦始皇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縣兵眾,聚之鹹陽,銷為鍾鏃,講武之禮罷為角柢”。可見,角抵源於“講武之禮”,屬於秦始皇為維護其統治而禁民習武的產物。角抵最初主要是流行於軍隊和民間的兩兩相當的徒手角力活動,秦時增加了它的娛樂性和表演性並進入宮廷,與雜技、魔術、歌舞等同台表演,成為宮廷貴族的觀賞性娛樂活動,所以也被稱為“角抵戲”。

西漢時期,角抵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漢武帝時,“角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武帝曾多次舉行規模盛大的角抵戲,如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內皆來觀”。東漢時,角抵戲隨著內容的增多而被始稱為“百戲”,舉凡古代歌舞、雜技幻術、角力較武、賽車走馬,無不囊括其中,成為我國古代歌舞、雜技表演、運動競技的綜合表現形式。秦漢時期角抵百戲中與體育活動相近的項目主要有角抵、尋幢、履索、衝狹、燕濯、疊案等幾種。

從目前出土文物中的畫像看,秦漢時期的角抵已形成多種技術風格,其一是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漆繪木篦上的角抵圖,從中可以看出後世摔跤、相撲的雛形。

尋幢又叫緣竿,或稱都盧尋幢。漢代有額上頂竿、頭頂竿、戲車等緣竿表演。

履索又叫走索,或稱高垣之戲。藝人在高懸的獨索上,表演出許多動作來,具體方法可從中略見一斑。

衝狹類似今日鑽刀圈之類的表演。

燕濯是一種跪姿的魚躍前滾翻表演,可能是對“曲踴”、“膝行”單兵動作按表演規律進行的改革。

疊案主要是一種手倒立(俗稱“拿大頂”)表演,因表演者往往在一個或幾個桌、凳上表演,故稱為疊案。疊起的木案有時很多,西漢時有“安息五案”,到東漢時有的多達12層。另外,還有戲車(賽車)、盜驂(馬術)、扛鼎、武戲(多持兵械)、弄丸、飛劍、舞蹈等等。

民俗節令中的體育活動

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我們聰明的祖先就早早地認識到節令的遷移、氣候的變化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影響。《內經》中就曾提出應注意四時的起居衛生,並設計了相應的生活方式。秦漢時期,通過節日、節令習俗開展體育活動已成為我國古代主要的體育組織形式之一。在眾多的節令習俗活動中,大多內容不是與驅邪防病有關,就是與祈求長壽、歡娛身心相聯係。其中主要內容如下:

先秦時,春天出遊踏青已成各地的習俗。漢代基本上承襲了這一習俗,每逢春天都要舉行迎春郊祭。是時,皇帝率百官舉行“迎春儀”,各郡縣也有迎春之禮,同時還增加了許多賞心悅目的娛興節目。對此,《鹽鐵論·散不足》中載:“今富者祈名獄,望山川,榷牛擊鼓,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羊殺抱,鼓瑟吹笙,貧青雞豕五勞(通“牢”),衛保散贈,傾蓋社場。”足見漢代春遊風俗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