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春秋戰國的競渡,到東漢時已初步形成習俗,人們每逢五月五日的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開展龍舟競渡。這種習俗在南北朝後才成為全國性的節令活動,隋唐時期大為盛行,並沿襲至今,成為我國的傳統體育活動之一。
古代民間有“登高”的活動,到了漢代的時候已形成為節日習俗。《荊楚歲時記》說,東漢時汝南有一個名叫桓景的人,隨道士費長房遊曆。一日,費對桓說:九月九日汝南將降大災,你們全家要“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從其言,舉家登山,晚上回來時,見家中雞犬牛羊,皆暴病而亡。費聞之曰:“此可代也”。後來的重陽登高節的典故就源於此。這個故事雖是傳說,但反映出人們由於注意防病保健,反映爬山登高對身體的作用。
舞龍源於祭天求雨。按古人的認識,龍總是與風雨同在,龍的出現,必然伴隨有風雨的“迎送”,這便是求雨離不開龍的緣故。
舞龍在漢代已流行。漢代求雨因節令不同而舞之龍也不同。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黑龍。後來,由此衍生出“魚龍蔓延”的節日,成為角抵百戲的內容之一,至今仍然是民俗節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驅儺是古代一種為了驅疫防病的活動。作為節令民俗活動的驅儺,大約西周時已成禮製,至漢代成為“臘祭”活動的內容之一。值得強調的是,漢代宮廷舉行的驅儺儀式類似今日的火炬接力,先由“中黃門”帶領“子”將火炬從宮禁中傳至端門外,再由守候在端門外的衛士將火炬傳至等候在城外的五營騎士,五營騎士分三站,相繼傳至洛水,將所持火炬投入水中。其中,衛士與五營騎士皆有千人參加,分別成三路縱隊高擎火炬行進,這實際上是浩蕩的越野接力跑。
軍事武藝的衍變
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秦漢三國時期的軍事武藝又有新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秦漢初期實行“義務”兵役製,規定凡23-56歲的男子每人必須服役兩年,每年戍邊三日,這有利於軍事武藝的普及;二是春秋戰國以來文武分途的教育,雖然導致“為文則非武”,造成了學校教育的重文輕武,但同時由於“為武則非文”,有利於習武的專門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藝的發展與提高;三是這一時期“始以遠射殺傷敵人,終以近戰決勝負”的作戰方式,使各種軍事武藝,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騎射的發展
秦漢時期,中原與匈奴戰事連連,為適應與精於騎術的匈奴族的作戰,騎兵進一步受到重視,騎射訓練也有較大的發展,並出現了不少名射手,如西漢李廣的“夜射飲羽”、三國呂布的“轅門射戟”,均傳為佳話。東漢空心磚上的騎射圖,也描繪了漢代軍中騎射的姿態。
另據《漢書·藝文誌》載,漢代總結出了《李將軍射法》、《逢門射法》等多種騎射方法,表明此期的射箭理論,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遠離實戰的劍術
為適應騎戰的需要,從漢代開始,短兵中代劍而起的是環手刀,劍術逐漸從實戰中消失,而率先向娛樂、健身、自衛的武術方向發展。楚漢相爭時,範增於鴻門宴授意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是時項伯也拔劍而舞,並以各種招式成功地掩護了劉邦。另外,《吳書》中也記述了一個類似鴻門宴的故事,隻不過不是舞劍,而是舞刀對舞戟。由此推斷,這種兵械舞不可能完全是實踐中“散招”的重複,而可能是通過一些中間環節,將實戰的散招連成一氣,從而產生了最初的套路形式。
兩漢時期,“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目的有:一是作為某種身份的標誌;二是用於防身自衛。
秦漢之間,鬥劍在貴族中也很流行,並作為閑暇的一種娛樂。另據曹丕《典論·自敘》載,漢末的劍術已產生“四方之法”,並且出現了一定的師承關係,產生了一些專門的技擊術語。《漢書·藝文誌》在“兵技巧”中,列有《劍道》38篇,反映了劍術的流行程度與理論水平。
習手足的手搏
秦漢時期,一種新的競技形式——“手搏”逐漸從“相搏”中分化出來。手搏又叫“弁”。《漢書·藝文誌》載有《手搏》6篇,歸類於兵技巧。班固稱:“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強調“手搏”是通過“習手足”的練習,增強“便器械”的體能和使用器械的技擊技巧,從而提高技擊水平。
兩漢後期,手搏開始納入消閑娛樂活動之中。東漢以來,手搏發展較快,特別是在表演規律的驅導下,注重提高技術水平,增強表演效果,產生了諸如“空手入白刃”之類的表演內容或練習形式。後世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便形成為“輕捷”之拳術。
練武士的蹴鞠
蹴鞠在這一時期非常流行,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從宮廷到民間,愛好者頗多。漢時,最為突出的是以蹴鞠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