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封建社會時期的體育(2)(3 / 3)

唐代不乘騎的“步打球”活動,8世紀左右傳入日本。這從現存日本古都奈正倉院中的兩條“步打球”花氈可證。隋以前,中國圍棋已傳日本,並在日本有較大發展。隋唐時期,中日圍棋交流進一步發展。唐玄宗天寶年間,日僧弁正入唐,因善圍棋而受玄宗眷寵。唐宣宗太中年間,日本王子來朝與我國名手顧師言較藝,顧“汗手凝思”方才取勝。現在,日本正倉院藏的螺銦棋局,和我國安陽地區出土的隋代青色的白瓷棋盤的局麵為同一製度,都是縱橫十九道,這是中日兩國人民圍棋友好交流的見證。

唐代,中日在射藝上也進行過交流。《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唐永徽年間,日本射手曾隨唐使團來中國,“其使者須長四尺許,珥箭於苜令人戴瓠立數十步,射無不中”。這是日本選手來華表演射藝最早的記載。日本奈良朝留唐學生吉備、真備曾將中國的“弦纏漆角弓一張、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露麵漆四節角弓一張,射甲箭二十支、平射箭十支等”,帶回日本。這對日本了解、吸收中國的射藝顯然是有益的。

在隋唐時期中日兩國的密切交往中,中國百戲的一些內容也被日本所吸收。

中朝的體育交往

長期以來,朝鮮半島形成了新羅、高麗、百濟三個國家。7世紀中葉新羅與唐朝聯合,先後滅掉百濟和高麗,公元735年統一了朝鮮半島。

南北朝初期,朝鮮的音樂、舞蹈就已流傳到我國。隋朝開皇時,曾定“七部樂”,其中就有“高麗伎”,又雜有“百濟”“新羅”伎。煬帝大業中,定“九部樂”,其中也有“高麗樂”。唐朝的“十部樂”,亦有“高麗伎”。可見高麗樂當時很受歡迎。《舊庸書·高麗傳炕》記載:高麗國人“好圍棋投壺之戲,人能蹴鞠”。這些內容大都是在唐以前傳入朝鮮的,反映了朝鮮人民對這些活動的愛好。新羅統一前,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都曾派留學生赴唐學習。統一後,新羅派遣更多的留學生來中國,這樣也吸收了大量包括體育、醫療保健內容在內的文化。唐朝和新羅互遣使節的過程中,也有體育交往,如開元二十五年善弈棋的楊季鷹奉詔赴新羅,與新羅高弈比賽就是一例。隋唐時重槍術,新羅亦重槍,兩國在槍術上也有交流。《新唐書·新羅傳》記載:“(新羅)有張保皋、鄭午者,皆善鬥戰,工用槍。年複能沒海,履其地五十裏不噎,角真勇健,保皋不及也。年以兄呼保皋,保皋以齒,年以藝,常不相下。自其國皆來為武寧軍小將”。後張保皋和鄭年都還歸新羅,成為新羅重臣。

中印的體育交往

中國與南亞的印度等國很早就有友好往來,隋唐時期,以佛教為紐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來自印度的“天竺樂”是隋九部樂及唐十部樂中的一部。軟舞、健舞中也包含了印度的舞蹈成分。唐太宗時,有“秦王破陣”樂舞,其舞“左圓右方,先編後伍,魚麗鵝貫,箕張冀舒、交錯屈伸,首尾迥互,以象戰陣之形”。“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降,有來往疾徐擊否則之象,以應歌節”。這是當時最受歡迎,最負盛譽的樂舞之一。玄奘去天竺時,曾向天竺王屍羅逸多介紹過這個樂舞。

在隋唐以前,就有由天竺傳入的佛教導引的按摩術。《隋書·經籍誌三》就著錄有《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隋唐時期,佛教導引按摩術進一步受到重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輯有“天竺國婆羅門按摩法”十八勢。《新唐書·藝文誌三》著錄有僧鸞《調氣方》一卷,僧之深《集方》三十卷,其中必不乏天竺國傳人的內容。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奉命使天竺,“得方土那羅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有不死術,帝改館使治丹,高宗時,盧伽逸多者,東天竺烏荼人,亦以術進,拜懷化大將軍”。唐代統治者崇佛,又信長生術,造成了印度方士到中國傳授長生術的條件。

中國與東羅馬的體育交往

東羅馬在盛唐時期曾七次派使節來中國。中國也有人到過東羅馬。唐和東羅馬都是重視體育的國家,兩國人民往來,在體育方麵,也起著交流作用。在中國唐墓出土頭部類似羅馬執政官西賽祿塑像的拳擊和摔跤俑證明,在11世紀時德國教會類似我國唐代十五柱球的九柱球戲證明,東羅馬在中國留下了拳擊和摔跤的影響,中國在西方留下了十五柱球戲的影響。

總之,隋唐時期,中國豐富的體育內容傳到東西方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也吸收了外國的體育內容,使中國體育更加豐富多彩。

學校體育的變化

武備對學校體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