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的體育(1)(2 / 3)

維新派從德、智、體三育全麵發展上宣傳體育,為以後學校體育的實施創造了思想條件。同時,維新派的尚武強國論也成了軍國民思想的先聲。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自投身革命活動以來,一貫重視體育的積極作用。他認識到體育問題是關係到國力強弱和民族盛衰的大問題。主張“強民自衛”,強調“處在競爭劇烈的時代,不知求自衛之道,則不能生存”,“今之提倡體魄之修養,此與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夫將欲圖國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他十分重視在革命隊伍中提倡體育,使體育與軍事相結合,運用體育訓練來提高軍事能力。他很重視武術的作用,並大力提倡武術,曾為精武體育會作了“尚武精神”的題詞,還曾說:“國人多棄體育之技擊而不講,以為無用,豈非大失計耶”。“在短兵相接之時,技擊與槍炮飛機有同等作用”。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紹興人,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他比較係統地研究並介紹了西方全麵發展教育學說和體育思想。他積極提倡尚武精神,認為體育就是“軍國民教育”。因此,1901年,他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時,開設了以兵式體操為主的體操課。1902年,同章炳麟等人創立中國教育會,組織學生練習軍操,進行軍事訓練,並親自參加。他認為中國古代六藝的射、禦和希臘的體操都屬“軍國民教育”。“遊戲,美育也,兵式體操,軍國民主義也。普通體操,則兼美育與軍國民主義二者”。他在教育實踐中也很重視體育的作用,“注重學習與體操的調節,即在學習中間,插入體操,借以恢複疲勞”。此外,黃興、徐錫麟、秋瑾等人結合革命活動也提倡近代體育,推行軍國民教育。

早期教會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

隨著外國傳教活動的擴展,從鴉片戰爭之後的19世紀中葉起,中國出現了一批大、中、小學的教會學校。這些教會學校一般沒有體育課,但以課外活動的方式開展近代體育運動。大約從19世紀80年代起,香港、上海和北京的一些教會學校開始早期足球活動。1890年5月,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行了以田徑項目為主的運動會,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次田徑比賽;不久,棒球、網球和足球也列入運動會。1895年前後,北京彙文書院和協和書院開展起棒球、牆球、網球等運動。1896年前後,經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傳人的籃球運動在北京、天津一些教會學校開展起來。1898年開始,山東煙台彙文書院等教會學校舉行以各種遊戲性賽跑頂目為主的田徑運動會。1902年起,上海聖約翰書院和南洋公學舉行一年一度的足球對抗賽。這兩個學校同中西書院和蘇州的東吳大學於1904年組成大學體育聯合會後,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四校運動會,比賽內容全部為田徑項目。北京彙文書院同河北通州協和書院等校際田徑賽也於1905前後開展起來,兩個學校還於1907年舉行了校際棒球比賽。

早期教會學校體育最先舉行各個項目的比賽最為引人矚目,從中可以看到西方近代體育的傳入對中國體育的重要作用。

基督教青年會與體育

1885年,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到1912年全國已經有25個城市建立了青年會,全國學校青年會達105處。青年會為適應青年特點,對體育十分重視,為西方近代體育的傳入中國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