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的體育(1)(3 / 3)

青年會往往通過組織一些聚會,由西方青年會人士傳習近代西方體育,例如,先後擔任天津青年會幹事的來會理、羅伯遜和上海青年會幹事的麥克樂等人發表演說,宣傳西方體育的意義、作用。此外,還帶來一些體育項目,如來會理於1895年9月來天津時,帶來了籃球運動,1896年天津青年會在舉辦籃球比賽時張貼中英文海報進行宣傳;1906年上海青年會聘請埃克斯納傳授排球運動。

盡管早期的教會學校也開展了一些競賽活動,但說到正規的比賽,尤其是大型的運動會則是由青年會發起和組織的,如埃克斯納發動和指導了舊中國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廣州青年會幹事圖斯裏會同蘋律賓及日本青年會有關人士發起了遠東運動會。

因為中國沒有開展西方體育的設施,所以,早期青年會為了開展體育活動,就要搞這方麵建設,如天津和上海青年會就建有運動場和健身房、遊戲室、彈子房、牆手球房等。另外,還通過開展體育活動培訓人才,如上海青年會於1906年建成新會所後,由於體育設施較完善,因此體育活動開展得很活躍,各地青年會不斷派人來學習。1908年成立體育部,埃克斯納舉辦體育幹事訓練班,有牆手球、籃球、排球、籠球等教學內容,開了辦班培養人才的先例。

新教育製度和學校體育的確立

新教育製度的確定和學校體育的初步實施

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出現了建立新教育的主張;到了19世紀末,傳統的封建教育已難以實行,變法維新期間,維新派曾明令廢八股,籌備各級學堂;甲午戰爭以後,清朝統治者中的一些人士也創辦了一些中國最早的普通公立學校;義和團運動以後,清政府於1901年宣布實行“新政”,開展進行包括教育在內的一些改革。

清政府建立新教育製度始於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製”)和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製”),它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學製。它把學校教育分為三段七級:第一段為初等教育,共三級13年;第二段為中等教育,一級5年;第三段為高等教育,共三級11-12年。同上述的各級學校並行的,還有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兩種。

“癸卯學製”規定體操科目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科目,小學堂每周3學時,中學堂每周2學時,大學堂除個別學科外均為3學時,初級師範學堂每周2學時,優級師範學堂每周3學時。還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宗旨、體操科目的內容和要求作了規定。

蒙養院:“保育教養兒童,專在發育其身體”;“遊戲分為隨意遊戲及同人遊戲兩種:隨意遊戲者使幼兒各自運動,同人遊戲者合眾幼兒為諸種之運動,且使合唱歌謠,以節其進退;要在使其心情愉快活潑,身體健適安全,且養成兒童愛眾樂群之氣習”。

初等小學堂:“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體操“其要義在使兒童身體活動,發育均齊,矯正其惡習,流動其氣血,鼓舞其精神,兼養成其群居不亂,行立有禮之習;並當導以有益之遊戲及運動,以舒展其心思”。

高等小學堂:體操“其要義在使身體備部均齊發育,四肢動作敏捷,精神暢快,誌氣勇壯,兼養成其樂群和眾動遵紀律之習,宣以兵式體操為主”。

中學堂:“體操宜講實用;凡教體操者,務使規律肅靜、體勢整齊、意氣充實、運動靈活;並可視地方之情形,若係水鄉,應使練習水泳。在中學堂,宜以兵式體操為主”。

對高等學堂、師範學堂也作了相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