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季山博物館在1971年初夏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天下午,風和日麗,遊客如雲。在寬敞的陳列室裏,一位中年婦女在緩步瀏覽,欣賞著櫥內陳列著的東方陶器。驀地,她像被什麼東西吸引似的,停住腳步,仔細觀察。當她看到裏麵陳列的是一件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代紋飾華麗的陶壺時,突然發出一聲呼叫:“不可能,這是假的!”管理人員聞聲趕來,用驚奇的眼光凝視了一番後,請她到客廳敘談。原來,這位女士的丈夫霍特是英國的古玩收藏家。20多年前,夫婦倆高價買進了幾件中國戰國時代的陶器。經專家鑒別,均屬真品,於是陶壺便倍受讚賞,而今天卻出現和自己珍藏的那件完全一樣的壺,使她疑惑起來:世界上哪裏會有兩件完全一樣的古物呢!

究竟這兩件陶壺哪件是真,哪件是假?這個謎底直到1972年,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術史研究室用鑒定陶瓷真假的最新方法——熱釋光法,對它們的燒製年代進行科學測定後,才被徹底揭開。原來這兩件陶壺全屬贗品。熱釋光法是怎樣測定古陶年代的呢?因為燒製陶器的均是黏土,故大多數都含微量天然放射性物質鈾和鉀等,以及一定數量的石英、長石等結晶體。晶體受到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射線輻射後,會把一部分輻射能貯藏在晶體中。當陶器加熱到一定溫度時,貯藏的輻射能就以微弱的光的形式放出來,這就是熱釋光。它大部分是可見光,但發光量極其微弱,必須用高靈敏度的儀器才能把它檢測出來。陶器在燒製時,經過700-1000℃的高溫,它在燒製時晶體中貯藏的輻射能全部變成光而消失了。所以,剛燒好的陶器,熱釋光等於零。但陶器中的放射性物質是燒不掉的。從器物燒成那天開始,陶器中的晶體又重新把射線提供的輻射能貯藏起來,年代越久,貯存的能量越多,產生的熱釋光的量也就越多。因此,也有人把這個方法叫“熱釋光時鍾”。熱釋光測定技術,是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它主要用於兩個方麵:一是測定發掘出土的陶器的燒製年代;二是用於鑒定陶瓷藝術品的真偽。

由於用熱釋光鑒定真偽的特性要求不像測定出土陶器的年代那麼高,所以方法可以大大簡化,甚至在幾個小時內就能完成。有些國家已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海關出口鑒定;有的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必須附有熱釋光鑒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