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泉水清澈,泉底是卵石,泉水湧出白沙,周圍有大理石欄杆,上方三塊大理石上有郭沫若先生手書的“蝴蝶泉”三字。泉旁有一棵古老的雙香樹,橫跨泉上,其狀如傘,因葉似蝴蝶,又稱為“蝶樹”。每值夏天,這棵蝴蝶樹開花,發出一股淡淡清香,香味四溢,招來大批蝴蝶在泉邊飛舞。有的還成串吊掛在樹枝上,形成蝴蝶泉奇觀。春花怒放時節,蝴蝶飛舞與白族青年男女的聚會相映襯,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被譽為“神秘東方女兒國”、“人類母係氏族領地的活化石”的瀘沽湖,像一顆晶瑩的綠寶石,鑲嵌在滇西北麗江地區的萬山叢中。它不僅以湖光山色、如詩如畫、旖旎靜謐而吸引著世界無數的旅遊者,更以至今保留著舉世罕見、淳樸獨特的奇風異俗著稱於世。世居湖畔的數萬納西族支係摩梭人現在仍生活在以女性為軸心的母係氏族大家庭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摩梭男女至今仍然實行走婚。
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就是指男女終身都在自己的母係家庭裏,是由男子的“走”而實現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家偶居,第二天清晨回到自己家裏,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彼此稱“阿注”,謂之“親切的伴侶”,不稱夫妻,因此在那裏不宜問及子女的父親,隻稱呼舅舅。家庭中以女性為主,女性是一家的主宰。
摩梭人青年男女彼此產生了愛慕,便互贈“信物”,男方通常向女方贈送金銀首飾、玉鐲、珠子、絲線等,女方回贈的“信物”一般是男子喜愛的隨身之物。互贈信物後,男方的長輩便帶上“琵琶肉”、茶、糖、酒等禮物去拜訪女方長輩,征得同意便確定“走婚”關係。等走婚男女有了小孩後,孩子一律隨母居住,跟隨母姓。所以,對摩梭男子而言,他的主要精力是與自己的姊妹一起共同撫養外甥們。因此,摩梭有“女人是根骨,缺了就斷種”、“舅舅親於父親”等說法。
大理各民族還有眾多的傳統節日盛會,如本主節、花朝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等。其中規模最大,最為隆重的要數三月街。“三月街”是雲南大理白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滇西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和鄉土風味的物資交流集市。每年農曆三月中、下旬在大理古城西邊蒼山最高的中和峰下三月街廣場舉行。
關於三月街的來曆,白族民間有一個傳說:大理國時,洱海邊上有一個老漁翁,他膝下有一子叫阿善。阿善手腳勤快,為人忠厚、樂於助人。洱海龍王有個三公主,叫阿香,她簡樸勤勞,為人所喜愛。在一個夜晚,阿善為繳官家的“漁月捐”在洱海打魚,但連連撒網卻總打不到魚,他無奈地彈起了三弦,唱訴著漁家的辛酸。歌聲傳到龍宮,被三公主聽到了,她十分同情,於是偷偷來到了阿善的船上,他們一見鍾情,私訂終身。八月十五的晚上,鄉親們在村子裏給他們完了婚。第二年的三月十五日,是月亮裏趕街的日子,阿香變成一條小黃龍,馱著阿善到月中去趕街,他們回到村子,把去月亮街的事告訴了鄉親們,於是大家商定把月亮裏的街搬到人間。並決定每年三月十五日在蒼山腳下的大青樹周圍,擺攤設點,互通有無。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四方八寨的人都來趕街,“三月街”就這樣沿襲了下來。
今天的三月街,已經發展成了滇西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的大型旅遊節慶集會活動。每到三月街街期,天剛亮,人們就湧向街場。從大理古城西門通往街場的2000米長的大路兩旁,鱗次櫛比的貨棚裏擺滿了各種土特產品,緊靠街場邊上,是各種藥材和牲畜交易的地方,這是三月街的兩大宗主要交易。從街場最前方直到街場中心,地麵上和貨架上百貨俱全,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