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期內,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和各族群眾還要表演歌舞,身穿民族服裝的男男女女,打著霸王鞭,敲著金錢鼓,邊歌邊舞。特別是賽馬場上,各族健兒雲集,隻等一聲號令,駿馬倏忽若飛,令人歎為觀止。到了夜晚,優美多變的白族大本曲、慷慨激昂的藏族民歌和其他民族的歌曲聲,飄蕩在大理古城的上空,又是另一番景象。
“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大部分少數民族共有的古老的民族節日,主要盛行於彝族和白族,節期一般為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共三天。活動內容因民族、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共同的是都要燃火把,驅魔除害。火把節關於火把節的來曆,民間有許多動人、美麗的傳說。其中彝族的傳說是: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之命經常到人間派糧派款,催租催稅,從而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凶神,人們推舉英雄阿提拉巴領著大家同凶神作戰。他們點燃了千萬支火把,把通天梯燒毀,經過九天九夜的戰鬥,終於殺死了凶神。結果天王大怒,立即放“天蟲”吃莊稼,想把彝族人民餓死。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莊稼要毀於一旦,於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舉起火把燒天蟲,火把舉了三天三夜,燒死了成千上萬的天蟲,保住了莊稼。可是還有一部分未燒死的天蟲鑽進地裏,第二年又出來吃莊稼。害蟲燒不完,火把舉不盡,彝族人民的火把就這樣一代接一代、一年連一年地傳下來,最終成了火把節。
傳說畢竟是傳說,雖然有意義,但卻不是火把節的真正來曆。火把節應源於原古時代對火的崇拜,祭火以祈豐年的習俗,是一種純粹的祭祀活動。
在西南各民族中,要數彝族火把節最豐富多彩,最具民族特色。每逢火把節到來,家家門前都要豎立一個火把,每個村寨都豎起高三四丈、兩三人合抱的大火把。
夜幕降臨,鑼聲、號聲齊鳴,男女老幼拿著小火把、米酒、炒豆等食品,興高采烈地聚集在豎有大火把的會場。點火前,幾位年長者登梯上樹,將水果、炒豆撒向四麵八方的人群,並高唱火把節歌,向全村人祝福,然後點燃大火把。不一會兒,大火把上掛著的一串串水果和小旗被燒了下來,人們便立刻湧向大火把,去搶那些被燒下來的東西。據說誰搶到這些東西,誰就可以在一年裏消災解難,得到幸福。接著人們燃起手中的小火把,奔向大道,奔向田野,名曰“驅蝗”,千百支火把在田野山村遊動,景象甚為壯觀。
在火把節上,有的地方還有“潑火”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幼,對準迎麵來的人——不管是賓是主,從挎包裏抓出一把特製的鬆脂粉,猛地朝火把上撒去,鬆脂粉著了火,頓時火光閃閃,鬆煙彌漫,等對方驚喜地看著火焰像閃電般消失時,潑火的人已笑著跑開了。據說,這是替你把附在身上的邪氣、汙穢和病魔,統統燒掉。
火把節的第二、第三天,娛樂活動逐漸達到高潮。彝族的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的盛裝,男的穿繡花的右開襟短衣、長裙那樣的寬褲腳長褲,頭頂留一綹頭發,叫“天菩薩”,右耳戴紅色或黃色耳珠,用青布或藍布纏頭,並在前額紮成長錐形的“英雄結”,以示英武;女子穿鑲邊繡花的上衣和五彩繽紛的“百褶裙”,雙耳戴耳環,領口別銀排花,頭頂一塊布或用頭巾纏頭。小夥子吹著蘆笙、笛子,撥彈著大三弦、月琴,邊彈邊舞;姑娘們也合著音樂的旋律,跳起優美的舞步,拍掌轉身,節奏強烈而情緒歡快。隨著跳舞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一支龐大的舞隊,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當火把節結束時,還有“送火把”的活動,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送往遠處。太陽落山後,人們才漸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