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瀑布位於號稱“非洲第四長河”的讚比西河中遊,橫跨讚比亞和津巴布韋兩國國境。最寬處1700米以上,最大落差150米,水霧可騰起150米以上。瀑布周圍經常有水霧像煙一樣繚繞,據說從30千米開外就能看見。太陽一出來,瀑布就會出現美麗的彩虹。附近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植物,種類繁多。
距今200萬年前,火山活動頻繁,在這一帶形成了廣大的玄武岩台地。再後來由於地殼的變動,台地出現了深深的裂縫,台地的上麵出現了巨大的湖泊。以後,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於台地拱起,湖水流出,成為讚比西河的一部分。河水流進裂縫,便成了維多利亞瀑布。讚比西河水量最大時是2~3月份,這時瀑布的水量也最大。讚比亞一側的瀑布每分鍾流量可達50萬立方米,這時就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水簾”。在雨季,滾滾洪水落下,巨大的轟口鳥聲震耳欲聾,同時激起水霧,周圍水珠四濺。
在維多利亞瀑布的附近,發現了很多屬於人類初期階段的原始人的骨頭及他們所使用的石器等。根據這,有些人認為包括瀑布附近的非洲東南部是人類真正的發祥地。
“維多利亞大瀑布”一名始於19世紀中葉,是英國探險家利文斯敦於1855年用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的。被譽為“中非有史以來和史前的一切學術展覽”的利文斯敦博物館,就在維多利亞大瀑布附近。館內藏有利文斯敦探險活動的照片和實物,以及他的《旅行日記》。
1855年11月16日,利文斯敦在這一天的日記裏寫道:他們在當地人的帶領下,開始是乘獨木舟沿著讚比西河順流而下,在距瀑布約半裏處,改乘了一隻小船,往下直到大瀑布的邊緣,並登上一座小島,“我朝下向一個大的裂縫看去,這條裂縫的兩邊是寬闊的讚比西河的麗岸。我看到約1000米寬的湍流從100米高度猛瀉而下,突然衝進15米或20米寬的空間裏去。”利文斯敦看見瀑布後,為了表示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尊敬,將瀑布命名為“維多利亞瀑布”。
在瀑布的旁邊有旅館,旅舍廊宇寬敞,花木幽深,有點像中國的廟宇。走廊兩側的白牆上繪有許多油畫;有在泥潭中嬉遊,遍身稀泥的象群;有伏在叢林深處,伺機搏擊斑馬的雄獅;還有瀑布的各種奇景。
去看瀑布是要穿雨衣的,穿過濕漉漉的曲徑,來到一處懸崖邊,從遠處湧來的汪洋大水,到腳下的斷壁處,傾入深壑,深藍的河水,頓成白絮翻滾。站在距瀑布不到100米處,萬股飛流,恍若傾大海之水,撲麵而來。往前水霧更大,風勢也猛,水點恣意揮灑,還沒見到景物,全身早已濕透。遠處兩堵陡峭的絕壁間,白霧彌漫,仔細審視,原來是雨絲織成的一幕雨簾,從藍天展開,倏然垂下。透過雨簾,墨綠的山峰,隱約可見。據介紹,這樣的奇景叫“雨林”。
再往東,即為“主瀑”。它的落差約93米,氣勢磅礴,白浪滔滔,堪稱群瀑之首。“主瀑”之東是“馬蹄瀑”,呈彎月狀,又似馬蹄,因此而得名。“馬蹄瀑”東側,是瀑布群中落差最大的,達108米,名“彩虹瀑”。色彩絢麗的光環,像一彎拱橋,飛架在奔騰咆哮的瀑布間,更增添了幾分雄偉奇幻的感覺,這就是“日虹”。當地人說,月夜還可看見“月虹”。
在讚比亞觀瀑,你要想找到一處能看得最全麵、最清楚的地點,那就要上“刀刃橋”。一座2米寬、30米長的鐵橋,飛架在對峙的刀刃般的懸崖脊梁上,這真是架在刀刃上的橋!橋旁是隔峽相望的瀑布,由於瀑布的飛沫水珠常年澆灑,橋麵又濕又滑,長有青苔,要踏上此橋,須得有點膽量。腳下是驚濤駭浪,聲如沉雷地上下翻滾,好像橋身也在震動,令人膽戰心驚。然而,瀑布奇景吸引著遊人,在橋上可以憑欄觀瀑,可以比較完整地看到東大瀑等瀑布的宏偉氣勢。
可是,就是這壯觀的維多利亞大瀑布也可能會有消失的一天,因為水衝刷,侵蝕鬆軟地層,上麵的堅硬地層就會突出,再往後,上麵堅硬的地層由於重量而塌落,瀑布就會向上遊後退,最後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