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大洋洲的動物們(1 / 2)

袋鼠在英文中叫“堪加魯”。據記載,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在探測澳大利亞東海岸時,見到了一種“跳躍前進”的奇怪動物,問土著人是什麼?土著人回答說:“堪加魯”,從此得名。其實“堪加魯”在土著語言中是“不知道”的意思!澳大利亞特有動物澳大利亞袋鼠的種類有40多種,其中大袋鼠和紅袋鼠比人還高,有的高達兩米多,重100千克。袋鼠體壯,跳躍力特別強,每小時可跑60千米,跳躍時全靠後腳和尾巴的力量,一跳可達幾米。

在澳大利亞現存的250種有袋類動物中,隻有袋鼠發展成兩足動物。大袋鼠在搏鬥或打架時的力量源泉,來自它那根長而有力的後腿;粗壯的尾巴也很有力, 一掃就能把人掃死。當袋鼠用四條腿走路時,它的樣子是很難看的。然而,當它用兩條後腿一彈而起,在空中的那種姿態,卻又變得像芭蕾舞女演員那樣優雅而敏捷。袋鼠的尾巴對其行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當它快速奔躍時,尾巴尖向上彎起,恰像土著人用的“飛去來器”,起到平衡調節作用。使快速運動中的袋鼠穿山越澗如履平地。而當它停下休息時,尾巴又成了一個舒服的“板凳”。

袋鼠繁殖不快,母袋鼠每次隻生一隻,懷孕後33天就生產,但生下來的還隻是胚胎,隻有人的手指頭大小。母袋鼠快要生產前,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她的袋子。這時,它就會小心翼翼地用舌頭將袋中的雜物舔幹淨。隻有到這時,人們才知道母袋鼠是懷孕了。在這之前,因為胚胎很小,肚子根本顯不出來,又無別的異常反應,所以看不出來它是否懷孕。

臨產之前,母袋鼠往往會選擇一棵樹彎坐下,尾巴從下向前卷伸,靜靜等候。分娩時,沒有一點兒痛苦的樣子。胚胎生出後,眼睛還是瞎的,什麼也看不見,一出生就落在母袋鼠的尾巴上,開始向母親的袋裏爬行。說是爬行,其實非常緩慢,一丁點兒一丁點兒蠕動,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爬進袋裏。這個剛生下的不到2厘米長的小生命,要在長滿毛的尾巴上爬行,找到母親毛絨絨的肚皮,鑽進那溫暖的小袋,顯然是極為困難的。小東西爬進袋子後,還得花很大力氣摸索袋子裏的乳頭,然後在袋裏吃奶9個月,才長成真正的小袋鼠,開始爬出來活動。但一有風吹草動,它又趕快鑽進袋裏,尋求保護。經過4年的時間,它才發育健全成為一隻大袋鼠。

令人驚奇的是,科學家們發現,母袋鼠往往保存一個暫處休眠狀態的胚胎。萬一第一個出生的胚胎夭折了,這個休眠狀態的胚胎就會蘇醒過來繼續發育,直到產生,所以母袋鼠並不擔心“後繼無鼠”!

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鴯鶓,很像阿拉伯大沙漠中的大駝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之一,有1米多高。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是駝鳥目中的一種。它的蛋有15個雞蛋那麼重,它的樣子很滑稽,腿又長又細,所以人稱其“飛毛腿”。它細長的脖子上端托著一顆小腦袋,總是張著大嘴,大大咧咧,其貌不揚,但它卻是非常馴服和善良的。有時汽車在公路上停下來,一群高大的鴯鶓會大搖大擺地走過來,把長長的脖子伸進車窗,對你表示親近,希望你給它點麵包之類的東西吃。

鴯鶓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草原和沙漠地區,頭部和脖子上有豐滿的羽毛。它不能飛翔,卻能遊泳,更善於長跑,恐怕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也跑不過它們!所以,鴯鶓也有“長跑運動員”之稱。不然,它的“飛毛腿”就名不副實了!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有吃鴯鶓的習慣,他們的吃法,也頗為奇特。他們用“飛去來器”擊中鴯鶓後,在地上挖一個跟鴯鶓大體上差不多大的坑,用木材生起一堆熊熊烈火。坑邊用炭塊蓋上,外麵再蓋上一層沙土,隻是讓鴯鶓的頭露出來。這樣,當鴯鶓的嘴裏冒出蒸氣時,就意味著肉燒熟了。把鴯鶓從土裏挖出來,抖落掉其體上的炭土,毛也自然隨之脫落幹淨,這時便可美餐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