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趣說大洋洲(2 / 3)

毛利人屬於波利尼西亞人種,他們的祖先是拉庇達人。據說拉庇達人最早來自東南亞,他們先到薩摩亞群島定居,使薩摩亞成為“波利尼西亞的搖籃”。薩摩亞又素稱“航海者之島”,這裏的人民能用石刀、珊瑚銼、貝鑽一類原始工具,製造大型獨木舟,並根據海潮的漲落,鳥類的蹤跡,以及肉眼觀察星象來辨別方位,他們敢於在大洋大海的千重浪萬頃波中揚帆遠航,駛向千裏之外的未知彼岸。10世紀時,一個名叫庫普的青年毛利人,從薩摩亞的一個小島出發,駕著獨木舟,遠航1000多海裏,發現了新西蘭。當他靠近這個海島時,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高掛在湛藍天際中的獨特的白雲,而島上卻渺無人煙。於是庫普就把這個海島稱為“遙遠的白雲之鄉”。公元1350年,更多的毛利人分乘7隻獨木舟,曆盡艱險,抵達這裏。他們從不同登陸點深入內陸,於是便形成了現有的7個不同的部族。有一個部族至今有世襲的皇帝和皇後,其他部族的最高首長為酋長。毛利家庭實行代表會議製,本部族的大事須交代表會議討論,意見不一致時,代表可以說服長者,但長者有否決權,他不同意的意見不能提交政府。長者在政治上受到尊敬,但在經濟上絲毫無特權。

毛利人的文化分遠古期、古典文化期和近代文化期3個曆史階段。

在遠古期,毛利人以恐鳥(一種已絕跡的巨鳥)、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為食。早期的毛利人被稱為“獵恐鳥者”。他們煮食時,先在地上挖個坑,然後把石頭燒得通紅,再將魚、肉等與燒紅的石頭一起埋在坑裏,蓋上土,燜兩三個小時後取出食用。當時的技術包括用石頭、骨頭和貝類做刀具、魚鉤和項鏈,並已經有垂飾、木刻和條紋樸素的“線條畫”,用紅、黑兩種顏色畫在光滑的岩石上,描繪簡單的圖案化的人和獸的形象。

毛利人的古典文化相當豐富多彩。其中最有特色的風俗是舉行大型集會來紀念各種重大事件,如紅白喜事、部族結盟等。集會是部族間進行接觸和交流的重要機會。集會的中心是“馬雷”,即毛利人特有的會堂庭院。當時,他們已開始定居,集體居住很普遍。許多居住區設有防禦圍牆,由壕溝、木柵欄的土牆和人工挖的陡坡所構成。永久性的木房和茅房呈長方形,前麵有門廊,一門一窗開得低矮,屋頂由中間的一根脊檁和幾根側柱支撐。屋內地板上鋪著編織的席子,並有短石板圍成的取暖壁火。這時候的毛利人已巧妙地利用地熱煮食,即在地麵的噴氣孔上安上一些木板條,加上邊框,成為“地熱蒸籠”,用於蒸煮各種食物,這樣的板,叫“夯吉”。

那時,人們已懂得用木製挖土器開墾土地,種植蔬菜。對過冬的食物,他們知道保存在貯藏室裏或地窖裏,這是毛利人文明史上很重要的發展之一。他們擅長製造大型獨木舟,用來運送參加戰鬥的人或長途旅行者男;小型獨木舟用於捕魚、拾柴。無論在會堂前、住房上、貯藏室前,以及獨木舟的船首、船舷和船尾上,都飾有各種精致的雕刻。這時的雕刻術已相當發達。還有飾以雕刻的神杖,被祭師用來傳達神的意圖。珍貴的軟玉已被發掘,將它們鋸開、鑽孔、磨光和打亮,製成精密的武器、工具和飾物。那時,男女用朱砂作為塗身的顏料。婦女用黑曜石片把頭發弄短,而男子則留長發,紮髻、帶發夾,髻上飾以羽毛。在皮膚上刺花紋是成年的標誌,男子須刺整個麵部和臀部,而婦女隻刺下巴。編織漂亮的披衣,是婦女最受推崇的技能,男子則以熟練地掌握紋刺、木刻、造獨木舟和石刀等特殊技術而博取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