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步槍種類(2 / 3)

美國1936年生產的M1式加蘭德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Gew。43步槍、蘇軍裝備的SVT-40步槍、前蘇聯1946年定型的SKS半自動步槍和中國仿製的56式半自動步槍,都屬這類槍械的典型代表。

(1)SKS半自動步槍

SKS半自動步槍是由前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裏羅維奇·西蒙諾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的,該槍於1946年定型,並用於裝備蘇軍。SKS半自動步槍是采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武器,自動裝填子彈,配有劍形刺刀。它具有結構簡單、硬度好等優點,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

SKS半自動步槍的導氣裝置無氣體調節器,活塞通過推杆抵在槍機框上,活塞後坐行程小於機框的行程,故該槍的自動方式屬於活塞短行程。采用的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硬度好,結構簡單,便於生產,勤務性也比較好。

可以說,SKS半自動步槍是一款較為成功的半自動步槍,自它研製成功後,在各國盛行多年,曾被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采用。此外,埃及、也門、印度、印度尼西亞、朝鮮、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國也引進了此槍。南斯拉夫曾進行仿造配發部隊,稱M59/66半自動步槍。中國也於1956年引進了前蘇聯的全套技術資料進行仿製,略有改進,定型稱為56式半自動步槍。

(2)56式半自動步槍

56式半自動步槍為自動裝填子彈的半自動步槍,具有重量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等優點。56式半自動步槍指的是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屬於前蘇聯SKS半自動卡賓槍的仿製型。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第一支製式列裝的國產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56式自動步槍(又稱56式衝鋒槍)統稱為56式槍族。

56式半自動步槍是步兵使用的單人武器,它以火力、刺刀及槍托殺傷敵人,裝有折疊式刺刀,可以進行白刃戰,裝備專用的發射器還可發射槍榴彈。56式半自動步槍的有效射程達400米,集中火力可殺傷800米內集結的敵人。

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前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事工業。1956年,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50年代末,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製式步兵武器。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衝鋒槍、2支56式輕機槍。

事實上,直到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步槍或56式衝鋒槍取代。但56式半自動步槍仍裝備民兵部隊。現在,中國軍隊僅保留少數56式步槍作儀仗隊的禮儀用槍。

(3)G43步槍

G43步槍是德國於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半自動步槍。由於當時德國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半自動步槍的研製並未引起特別重視,所以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比美國、前蘇聯落後,尤其是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東線戰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98k毛瑟步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前蘇聯的半自動步槍較量。由於此時德軍製式武器的火力強度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戰場的需要,於是為軍隊裝備一種可以與蘇軍SVT-40步槍有效抗衡的半自動步槍的議程也隨即被提了上來。

G43半自動步槍是Gew。41的改進型。Gew。41是1941年由沃爾特公司設計研製的,當時被命名為Gewehr41(簡稱為Gew。41)。由於Gew。41步槍比較笨重,而且子彈填裝不方便,必須用彈橋從上麵將彈匣裝滿,不是很受軍隊的歡迎。

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的意見要求對Gew。41半自動步槍加以改進,改進後的Gew。41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導出槍管後,推動一個活塞向後運動帶動槍機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這就是Gew。43.

G43半自動步槍采用的導氣係統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係統,該係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係統的可靠性也很高。一般可拆卸的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可以說,在設計上G43步槍完全不輸給美國的M1式步槍,隻是當時德國戰時的生產能力和原料跟不上,因而使得G43產量不是很高。

9.自動裝彈連發——自動步槍

自動步槍指能夠自動進彈、連續擊發並且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的步槍。它是利用推進彈頭的部分氣體或後座力進行退彈殼、裝彈並再次射擊的步槍,也就是說,隻要扣住扳機不放,就能連續射擊,直到槍內子彈用盡。而非自動步槍隻能單發,而且裝彈和退殼都要手工操作,其射速低、使用不便。

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的步槍是由美國人克裏斯托夫·斯潘塞於1860年發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個通槍膛的洞,洞內就是彈倉,容彈10發,洞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這種槍於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裝備聯邦軍隊。

1866年,奧利弗·溫切斯特也研製了一種連發槍,稱為“溫切斯特步槍”。但是這時的連發槍隻是能夠從彈倉中接連推彈入膛而已,開鎖和退殼等動作仍然需要手動操作來完成。

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步槍是1883年由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發明的。步槍射擊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藥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的,從而實現了步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支對射手撞擊的後坐力。馬克沁將“溫切斯特步槍”進行改裝和試驗,終於在1883年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

由於早期的自動步槍使用當時的標準步槍彈藥,威力過大,後坐力使射手連續射擊時難於控製精準。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人費德洛夫就研製了發射威力小一些槍彈的自動步槍。

現代槍械中,卡賓槍與步槍的界限逐漸模糊,很多較短的突擊步槍實質上是卡賓槍,如著名的M4A1卡賓槍也被歸類為自動步槍。

(1)勃朗寧自動步槍

勃朗寧自動步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甚至在越南戰爭初期也有小量裝備。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參戰後不久便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美軍缺乏密集的火力。在這一背景下,武器設計師約翰·勃朗寧設計的一種自動步槍很快便被軍方看中,並且迅速投產,命名為M1918,也就是勃朗寧自動步槍(英文簡稱BAR)。

勃朗寧自動步槍采用導氣式原理,發射7.62毫米步槍彈,由2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槍管膛口安裝圓柱形消焰器。機匣用一整塊鋼加工而成,所以外觀上顯得粗壯結實,拉機柄位於機匣左側。勃朗寧自動步槍最大優點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少發生故障。而它的缺點是它的重量和較大的後坐力。勃朗寧自動步槍全重7.5千克,不方便單兵攜行,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會使射手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製精度。

(2)M14自動步槍

M14自動步槍是由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在M1式加蘭德步槍基礎上設計開發的,1958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投產,美國軍方將之命名為M14步槍。自M14步槍成為美國軍隊製式裝備後,就用來代替M1式的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

M14步槍部分零件繼承自加蘭德步槍,采用導氣式原理,槍機回轉閉鎖方式。導氣裝置位於槍管下方。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比較特別的是一般被快慢機鎖固定在半自動射擊模式,轉換全自動射擊模式需要換裝快慢機柄。它由可拆卸的20發彈匣供彈,可以裝槍榴彈發射器。M14步槍使用7.62×51毫米NATO標準步槍彈,實現了彈藥以及步槍標準化,簡化了後勤供應。

M14自動步槍全長1118毫米,槍管長度559毫米,重量為4.5千克,有效射程為700米,射速為700~750發/分鍾,產量約為138萬支。

(3)M16係列自動步槍

M16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換裝的第二代製式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列入部隊裝備的小口徑步槍。

1957年,美軍正式提出設計一種新槍的設想,這直接催生了M16的出現。M16式自動步槍是由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尤金·M·斯通納設計的,1962年,美國空軍首先采購8500支M16式步槍裝備機場警衛部隊。1964年,美國陸軍正式裝備該槍。

M16式步槍采用導氣管式工作原理。該槍與普通導氣式步槍不同,沒有活塞組件和氣體調節器,而采用導氣管。槍彈被擊發後,火藥氣體經導氣孔高速進入導氣管,並直接進入機框與槍機之間的氣室。槍機上的密封圈阻止氣室內的火藥氣體前進,因此,急劇膨脹的氣體便推動機框向後運動,機框走完了自由行程,其上的開鎖螺旋麵與槍機閉鎖導柱相互作用,使槍機右旋開鎖,而後機框帶動槍機一起繼續向後運動。

M16的發射機構隻有單發和連發式,沒有3發點射式。扳機護圈可向下打開,便於士兵戴皮、棉手套時射擊。快慢機柄有單發、連發和保險3個位置。通過轉換快慢機柄的位置,發射機構可直接控製擊錘。

M16係列步槍除裝備美國武裝部隊外,還裝備澳大利亞、智利、多米尼加、海地、意大利、約旦、日本、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新西蘭、黎巴嫩、斯裏蘭卡、越南、中國台灣等55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M16裝備多個國家,但是M16式步槍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越南戰場上就暴露了不少問題,其中尤以彈膛汙穢、卡殼故障率高的問題最為嚴重。針對戰場上出現的問題,便出現了M16的改進型。

通常,M16係列自動步槍主要包括M16式、M16A1式和M16A2式3種型號步槍。總體來說,M16係列步槍具有口徑小、重量小、射擊精度高、持續作戰能力強,在步槍通常射程400米內的殺傷效果好等特點,並廣泛采用鋁合金和塑料等輕型材料和先進的加工製造工藝。

M16A1式步槍是M16式步槍的改進型,主要改進之處表現在:彈膛鍍鉻,重新設計了緩衝器,以降低射速,在完成閉鎖動作過程中防止反跳開鎖;由於M16式步槍沒有拉機柄,在機匣右側後端增加了一個輔助閉鎖裝置,該裝置由機框右側的一排細齒和伸出機匣右邊的輔助推機柄組成,它的作用是在槍機因故障不能完全閉鎖時,射手可用手推閉鎖;槍管下方可加掛M203式40毫米榴彈發射器,具有點、麵殺傷能力。

1977~1980年北約確定比利時的SS109式5.56毫米槍彈為北約製式口徑槍彈,而M16A1式步槍隻能使用美國的M193式5.56毫米槍彈,從而存在近距離殺傷威力太大,遠距離殺傷威力不足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步槍的作戰性能,美國又對M16A1進行了改進,這就是M16A2.

M16A2式步槍是M16A1式步槍的改進型,M16A2改用剛度較大的重槍管,纏距由305毫米改為178毫米,可發射比利時的SS109式5.56毫米槍彈,提高了有效射程和遠距離殺傷威力;增加了3發點射機構,既可單發射擊和3發點射,也可單發和連發射擊;表尺可調整800米距離上的高低和方向偏差;取消了槍口消焰器朝下的開口,射擊時可抑製槍口上跳,臥姿射擊時可消除槍口區地麵揚塵;機匣右側拋殼口的後方增加了一個導殼板,拋殼時可防止打擊(左)射手的臉部;護木由原來的方形改為圓形,改進了散熱器,護木上麵呈肋狀,便於握持;槍托和握把改用高強度尼龍材料製成;備有輕便的可卸式兩腳架,用以提高臥姿射擊穩定性。

10.積木式結構——通用步槍

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的槍械專家傑夫·庫珀產生了一種叫做“通用步槍”(General-PurposeRifle)構思,然後在1983年,他確定了這種命名為“ScoutRifle”通用步槍的標準:它是便於攜帶、個人操作的武器,能擊倒重量200千克的有生目標,最大長度為1米(39.37英寸),總重不超過3千克(約6.6磅),其它還包括方便、威力大、精確、堅固耐用和外形漂亮等等。此後,有一些人根據庫珀定出的標準用市麵上的商業槍支進行改裝,使槍支達到或接近標準。在7年後,斯太爾——曼利夏公司推出了一種按照這些標準設計並命名為“Scout”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

斯太爾Scout是一種很輕的精確射擊步槍,全槍共129個零件,槍管細長,並大量采用新材料,因此重量很輕。槍管長隻有19英寸,4條右旋膛線,纏距12英寸。槍管壁雖然薄,但采用冷鍛製造,因此整體非常堅固。

此外,斯太爾的通用步槍是一種導氣式、彈匣供彈、射擊方式可選的無托結構步槍,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目的是為了替換當時奧地利軍方采用的FNFAL戰鬥步槍。

新武器的研製由奧地利斯太爾—丹姆勒—普赫公司的子公司斯太爾—曼利徹爾有限公司負責,主設計師為霍斯特·韋斯珀、卡爾·韋格納和卡爾·摩斯。

AUG槍定型生產後,奧地利軍方讓AUG與FNFAL、FNCAL、捷克的Vz58和M16A1進行了對比試驗,AUG的性能表現可靠,而且在射擊精度、目標捕獲和全自動射擊的控製方麵表現優秀。這種新步槍經過技術試驗和部隊試驗後,於1977年正式被奧地利陸軍采用,並命名為Stg。77(意思是“1977型突擊步槍”),並在1978年開始批量生產。從那時起,AUG便聲名大噪,除奧地利外,它被多個國家的軍隊所采用。當AUG剛研製出來時,有些說法認為AUG步槍有許多獨特設計都是革命性的,其實不然。事實上,AUG是把以往多種已知的設計意念聰明地組合起來,結合成一個可靠美觀的整體。斯太爾AUG實際上是一個武器係統,4種不同的槍管可以在幾秒內就裝進任一機匣中,成為4種不同的武器。AUG武器係統是模塊化結構的,全槍由槍管、機匣、擊發與發射機構、自動機、槍托和彈匣六大部件組成,所有組件,包括槍管、機匣和其它部件都可以互換。AUG係統中采用了大量塑料件,約占全槍零部件總數的20%,不僅槍托、握把和彈匣采用工程塑料,就連受力的擊錘、阻鐵、扳機也用塑料製成,這些部件耐摩擦而且不需要潤滑,因此有較長的壽命周期,而且非常堅固。據奧地利軍方的測試,這些塑料部件可以承受射擊10萬發以上槍彈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