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水仙花(1 / 1)

隆冬臘尾歲盡時,百花凋零,獨水仙異放奇花,使室內生春,人皆歡喜。故水仙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珍品花,多喜供養。

水仙屬石蒜科水仙屬,有多種,以歐洲為多,中國隻有一個變種,含2品種。一個叫金盞銀台,花是單瓣的,有6裂,白色,排列如盤狀,副花冠金黃色,呈盞形。此品種香氣濃鬱。

另一為重瓣花;花被12裂,白色,卷曲為一簇,故名為千葉或百葉。無副花冠和雌雄蕊,也叫做“玉玲瓏”。

水仙為什麼稱為“淩波仙子”呢?這要追尋到宋代文人黃庭堅,他第一個詠水仙雲:“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黃庭堅這首詠水仙的詩,詩題為《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王為黃的好友。黃接受了水仙花,十分感動而詠水仙,詩意很深。他把水仙花當作洛神的化身,這四句詩的意思是洛水的女神正在水麵上邁著輕盈的腳步,姿色動人。是誰把她的傷心的靈魂招之來此,化作這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在這盲花凋落的隆冬嚴寒而開放呢?黃庭堅根據曹植作《洛神賦》中的意境(曹寫洛神宓妃中有:“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把洛神稱為“淩被仙子”,再加以發揮。寫她步履輕盈,狀如新月(即微月),使人將此是幻非真的情境與水仙相聯係;再點破水仙是由洛神的變幻而成。所謂斷腸魂是洛神的傷心靈魂,而她不能與所愛的人結合。是誰招洛神的靈魂幻化而成水仙花呢?這裏把水仙花比成淩波仙子是最合適不過了,因為花中隻有水仙才有冰肌玉骨、飄飄欲仙的姿態和神韻。可能是由於比喻恰當,深得民心,水仙花才能以淩波仙子的美名流傳至今不衰。這裏也說明黃庭堅十分喜愛水仙花,對它有深厚感情,因此他的詩不浮在隻從花的形狀和顏色上去吟詠,而是更深入一層。

中國的水仙花是外來的,大概在唐朝時就已傳入,但當時並未被文人詩人注意,因此《全唐詩》中沒有一首詠水仙花的。

隻是到了宋朝,詠水仙的詩才多起來,大概是人們逐漸認識了水仙的特殊處,特別是冬天開花,形態優雅,喜歡的人多了,水仙也就得到發展。今天中國水仙以福建漳州的為好,而且那裏流傳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漳州有個大湖,農作物靠此湖水滋養,人民安居樂業。忽一天狂風大作,飛來一大山把此湖蓋嚴了,從此斷了水源,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威脅。此時湖邊一對青年男女,一個名金盞,一個名百葉的,為了找水源他們爬到一高山頂,發現了一個大湖,由於一塊岩石擋住湖水通道,如要引水下山必須鑿通石壁,這兩個年輕人便動手鑿石,最後鑿穿了石壁,但二人精疲力盡,被淹沒於水流中。水麵冒出兩朵漂亮的花,淩波而開,人們為紀念此二青年的獻身精神,認為這兩朵花是他們的化身,就把這二花分別命名為“金盞”和“百葉”。後者的花是重瓣的,前者是單瓣的。當然傳說是人們一種寄托對水仙花的喜愛,把它比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在西方對水仙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來自希臘神話。據說有位青年是河神的兒子,名叫奈悉索斯(Narcissus)。他長得英俊漂亮,有一個仙女向他求愛,他不為所動,仙女十分傷心,終於鬱悶而死,這青年的行為受到複仇女神的懲罰。一天當他在溪邊臨流自賞時,複仇女神使他喜愛上自己的影子,當他看見水中自己影子時,以為是一美麗的女子,就熱愛她,但終不可得,終日不吃不飲不睡,最後死了,死後就變成了水仙花。因此,在歐洲,今天稱水仙花之名為奈悉索斯,即是“Nareissus”。

水仙的花朵可入藥,有祛風除熱、活血調經的作用。《現代實用中藥》一書記載水仙花“治婦人子宮病,月經不調”。水仙的鱗莖也入藥,外用治癰腫瘡毒和蟲咬。應注意因有毒,不能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