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紅豆是指一種杜鵑花科植物的果實而言,植物名越桔,又名紅豆或牙疙瘩。這是一種常綠灌木,地下莖長匍匐,地上莖僅高約10厘米。葉革質,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0毫米,頂端微缺,基部楔形。花數朵組成總狀花序,花兩性,花小形,花冠鍾狀,白色或水紅色。漿果圓球形,直徑約7毫米,熟時鮮紅色。此種果因鮮紅美麗,小巧玲瓏,人們把它比作南方的紅豆。上述越桔的果可以生食,也可以造果酒。
其味酸甜,據說釀酒時出酒率達90%。根據化學分析,新鮮果實中含糖約857%,另外還有類胡蘿卜素、番茄紅素、玉蜀黍黃素、胡蘿卜素等許多成分。它的開花期在6~7月,果熟期在8月。
越桔分布於東北地區的吉林和黑龍江省;此外還有內蒙古東部和新疆。喜歡生在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下,在高山苔原上也有。在長白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林下多成群落,結果成熟時,綠葉叢中襯托出一點點鮮紅色的果實,煞是好看。
南國紅豆比北國紅豆更有名。主要由於唐代詩人王維的《相思》詩雲:“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此詩傳誦至今,牽動了多少人尤其年輕人的心。因為豆粒小而鮮紅美麗,似代表了一種赤誠的心。年輕人以紅豆作為定情之物,或以紅豆寄贈,代表思念的心情。甚至由此而引發出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古代一對年輕夫妻,丈夫被拉去邊寨服役,妻子當了傭人。後來丈夫死了,妻子悲痛,思念丈夫而亡。後來在他們的墳上各長出一樹,結出了美麗的紅豆,於是人們認為這樹的紅色種子是夫妻二人的血淚染成的。
就叫這樹為紅豆樹,豆則叫紅豆。當然這並不可信,但可以反映紅豆之被人們作為愛情信物,是深入人心的。
紅豆一般認為是豆科紅豆屬中紅豆樹的種子,這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20~30米,胸徑可達1米。羽狀複葉,小葉5~9個,長卵形或矩圓倒卵形,長達12厘米,寬達5厘米。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或淡紅色,莢果木質,有種子1~2粒,紅色有光亮,近圓形,長13~2毫米。此種分布廣,廣東、廣西、四川、陝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自治區)均有。有些是人工栽培的。今人考察發現尚存有古樹。如安徽涇縣茂林有2株紅豆樹,傳說是乾隆皇帝禦賜涇縣茂林人吳芳培(為進士)的2粒紅豆種子長成的樹。如果可靠,則可想見當時紅豆已入皇宮作為玩賞物了。此2樹今僅存1棵,極為珍貴,有200多歲了。此外,在江蘇江陰、浙江龍泉也有200歲的紅豆樹。四川夾江縣鳳梧鄉還有千片紅豆樹林,最老的傳說植於明朝,已有300多歲了。廣州黃埔波羅廟附近的浴日亭也有2株紅豆樹,年歲也達到300歲。當紅豆落地時節(秋天)吸引不少遊人去拾紅豆。十分有趣的是紅豆樹的木材極堅實,國內外聞名的浙江龍泉寶劍的劍柄和劍鞘,就是用紅豆樹的心材加工而成的。
應當注意的是紅豆好看,但切勿入口,因為有毒,而且毒性大,含多種生物堿。
由於種子紅色,小巧玲瓏的紅豆,引起人們對除上述紅豆樹以外的其他植物有紅豆者的猜想,如豆科中還有海紅豆,此種屬海紅豆屬,為小喬木。2回羽狀複葉,總狀花序,花小,白色或淡黃色,有香氣。果長而彎曲,種子紅色,有光澤,寬卵形。有毒,勿入口。此種分布局限於廣東、廣西、雲南。另一種叫相思子,也屬豆科,由於名叫相思子,許多人認為或許王維詩中的紅豆即指此種的豆,但這是沒法考證的,因為它是一種纏繞小藤本、枝細弱,羽狀複葉,小葉16~30個。總狀花’
序,花小,花冠淡紫色。種子橢圓形,種子上部約2/3的麵積為紅色,下部1/3麵積為黑色,似不如全紅色的紅豆美,而且分布局限於廣東、廣西、雲南和台灣等地。
說起紅豆,還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通常還有一種叫紅豆或紅小豆、赤豆的,與上述紅豆風馬牛不相及。後者雖也是豆科植物,但為一年生直立草本。羽狀3小葉,花黃色,莢果圓柱形,種子6~10粒,矩圓形,赤紅色,人工栽培,種子供食用,北京的紅豆粥或豆沙包的餡即用之,為著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