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是菜園子裏、田埂上、野地裏習見的一種一年生野草,全國均有。它的植物體肉質,無毛,莖呈紫色。葉片呈倒卵形,葉片頂端截形時就呈楔狀矩圓形,長隻有25厘米,寬不過15厘米。花3~5朵生枝端,較細小。花瓣黃色,果實熟時蓋狀裂開,種子多。此種草一大特點是拔出來放在地上曬太陽,曬1~2天還死不了,因又名“曬不死”。農村裏喜歡采點馬齒莧的嫩枝葉作蔬菜吃,有點酸味,但如放點辣椒,風味大增。是救荒植物之一。在《救荒本草》和《野菜譜》書中,記述了馬齒莧是作為餐飯度荒年的。現代研究:其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胡蘿卜和維生素C許多營養物質。
馬齒莧從古即已知為一種藥用植物。而且藥效頗神奇。
馬齒莧之名源於《本草經集注》。《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名之為長壽菜。是用全草入藥的。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作用。能治熱痢濃血,癰腫惡瘡。《本草綱目》:“散血消腫……”
馬齒莧為什麼不怕曬?也是由於曆史悠久,民間對一植物的功用突出,總是會有種種神奇的傳說故事,雖不足信,卻給人印象深刻。傳說還是堯在位時,那時10個太陽在天空,曬得大地如蒸籠樣熱,人畜死亡,樹木枯焦。為了挽救生命,有個叫後羿的人,堯命他用箭射掉了9個太陽,但又怕它們未死,堯又命二郎神去追殺,一共殺死8個,還有1個躲在一種草下麵,此草開黃花,葉肉質而小。這種草由於它下麵曾有過太陽,所以它不怕熱和曬,曬幾天也不死,因此名叫曬不死。
此草就是馬齒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