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中確實有些種類引人入勝,比如說椿樹(一般人稱呼)就有香椿和臭椿的區分。植物學家仔細研究了這兩種椿樹,發現二者既相像卻又大不相同。便將二者分入不同的科,香椿屬楝科,臭椿屬苦木科。香椿就是民間習知的,因為它的嫩芽葉有一股悅人的香味,可以作蔬食。用它切碎炒雞蛋就是一道好菜,像北京春天嫩香椿芽葉在市場上賣得很貴。南方各地也如此。
香椿樹為落葉喬木。偶數羽狀複葉,小葉片全緣,披針狀矩圓形,花序圓錐狀,花小,白色。雄蕊5個,果實是一種木質蒴果。
臭椿也為落葉喬木,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偶也見雜生有偶數羽狀複葉,是一種變異。把葉子揉破聞一聞,立即有一種刺鼻臭味,多數人不喜歡聞。這一點與香椿大異。小葉卵狀披針形,常常是每片小葉近基部有1對或2對,或一側1個另一側2個粗大而不深的鋸齒,這一特點相當穩定,而且在鋸齒的背麵可見一小圓點,即為腺點。會識的人常以此區別臭椿與香椿。花則是綠白色的,很小,組成圓錐花序。由於是雜性花,有的植株開雄花,雄蕊有10個。花後不見果實。有的植株開雌花或兩性花,因而花後結果實,果實與香椿大異,是一種翅果,呈矩圓狀橢圓形。
北方老百姓愛在自家院子裏種植1~2株香椿,以圖年年有椿芽作菜。他們識別香椿和臭椿即使在冬天無花無葉時也能看得準,因為香椿樹的樹皮總是有縱的裂口,樹皮可以條形的剝下來。而臭椿的樹皮平滑,即使有點裂也是淺裂紋,不能剝下來。這一區別也相當準,尤其是在較老的樹幹上更為突出。另外,香椿總是人工栽的,難看到野生的,而臭椿卻栽的不少,野的也多。臭椿分布全國各省。臭椿葉也有用,可用以養椿蠶。果實還入藥,有止痢之效。
北京為中國文化古都之一,香椿不少,臭椿尤多。關於二種椿樹上述樹皮上的不同,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有個皇帝春天出行來到長城腳下山野,時屆中午,準備用飯,皇帝到了民間讓山民準備好吃的,山民沒什麼好菜,就用香椿,芽作菜招待皇帝,皇帝吃了連連稱讚此菜好香,他在皇宮裏吃盡了山珍海味,卻從未嚐過這麼好的美味。就問山民此菜哪來的?山民答道:“是一種香椿樹上的嫩芽葉。春天采了吃鮮的,曬幹後四季都可吃。”皇帝大喜,便封香椿樹為“樹木之王”。接著皇帝又問山民此香椿樹是什麼樣子?山民把香椿的樹葉形狀告訴了皇帝。皇帝在回宮的路上,看見山溝裏有、很多香椿樹,便吩咐隨從采了好多帶回宮中。
當皇帝命手下將帶回的香椿做菜吃時,連叫不好,怎麼這香椿吃起來發臭,一點不像在山民家吃的那麼香。就命人仍到長城下找個山民來問一問。山民抓起皇帝采的香椿一看,便大笑起來說:“你采的是臭椿,不是香椿。”當臭椿聽到此說之後就找皇帝問道:“陛下曾封誰為樹木之王?”皇帝答道。
“那葉子可吃又香的香椿為樹木之王。”臭椿便說:“那你怎麼采我的葉子去做菜呢?”皇帝一時無言以對,隻好說:“好了,好了,不管香椿、臭椿,隻要是椿樹就是樹木之王!”臭椿聽了大喜而香椿卻氣憤極了:天下有這麼不分香臭的笨皇帝。香椿氣得脹破了肚皮,因此每當香椿長到有飯碗粗以上的主幹以後,樹皮就要裂口,人們認為這是香椿生氣裂的。
中國的植物傳說總是說明該植物在群眾中自古已十分熟悉,而且群眾十分喜愛這種植物。群眾的喜愛又因此植物用處大的緣故。因此盡管傳說不可靠,還是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