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是一種很多見的田野荒地的雜草,在北京郊野的一些水溝邊年年看到生長,開花結子,可長到1米多高。莖是四棱形的,葉子對生,在葉腋中有小形的花密集,花紅紫色,花冠唇形,每花可結4個小果實。此種植物屬於唇形科。它的分布幾遍全國。可是它的名字多得很,是植物界同物異名的典型。例如在東北它叫坤草,另外各地還有叫益母蒿、益母艾、紅花艾、三角胡麻、千層塔、茺蔚等等。隻有“益母草”這個名字最為普遍。
為什麼叫“益母草”?古代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婦女隻有個十二三歲的兒子,婦女生兒子時留下疾病長久不愈,就是瘀血腹痛症,隻有這個兒子助她操持家事,上山打柴,挑水做飯什麼都幹,很孝順母親。一天來了一個“郎中”(今天叫大夫、醫生)說可以治他母親的病,但要許多錢,這孩子一聽拿不出錢來,就叫郎中采一棵能治母親病的草來看看,郎中出發了,小孩不告訴郎中,悄悄地跟在後麵去看,他看見郎中采的山中草是平時他熟悉的野草。那草葉呈掌狀,有淡紫紅色小花。於是他等郎中走後,自己采了這種草給母親熬水喝,一連多次,母親的病竟奇跡般地好了。以後誰家人家的婦女有和他母親這同樣的病,他都主動用這草去幫助治療,無不見效。人們認為這草對生孩子的母親大有好處,就叫之為益母草。在北京益母草不僅郊野多,據說從前天壇的益母草也很多,而且十分出名。這裏也有個傳說:從前北京天壇修建以前是一塊荒地,隻有一戶人家在此,家中僅母女二人,母親有婦女病,姑娘為了治母親病上山找藥,遇見一白發老頭,經他指點,姑娘上山采到了二種藥草,並且收到好多種子。她回到家後,把草藥加水煮成膏狀,給母親吃了,幾次服藥,母親的病好了。姑娘高興,就把那種子種在房前屋後,春天種子發芽,長成一片片的藥草。一年年下去幾乎遍地都是了,遇上有婦女病的人,姑娘就助人為樂,用這草給治,都治好了,因此大家叫此草為益母草。後來那裏建了天壇,天壇的益母草就更聞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