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窮小子單闖大上海(1 / 3)

喪雙親浪蕩街頭

19世紀的最後十幾年,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早已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到了1888年的春天,英國軍隊突然發起侵略西藏的戰爭,在中法戰爭中大傷元氣的清廷隻能一味妥協退讓。人禍未了,天災又至。先是遼寧、山東乃至北京接連發生地震,接著蘇、皖、粵等地相繼發生水災。焦頭爛額的清王朝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勉強維係著最後一口氣息。

就在這一年的舊曆七月十五日,在上海縣高橋鎮的杜氏祖宅,降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不是別人,正是日後名動浦江兩岸的傳奇大亨杜月笙。

杜月笙,原名月生,因為他出生的那天正巧趕上中元節,民間也叫“鬼生日”,因此他的父親杜文卿給他取名月生,意為月半而生。多年以後,杜月笙成功發跡,躋身上流,他的好友樸學大師章太炎不惜引經據典,親自為他易名為杜鏞,號月笙,典出《周禮·大司樂疏》:“西方之樂為鏞,東方之樂為笙。”

杜月笙出生的那天,父親杜文卿並不在家。為謀生計,杜文卿在上海楊樹浦與人合開了一家米店維持家用,隻留妻子獨自一人在家懷胎待產。雖然身懷六甲,但妻子朱氏依然堅持替人洗衣做飯,賺取微薄酬勞,十分辛苦。

杜月笙出生的第二年即遇凶歲,瘟疫蔓延,城鄉死者極多。母子生活無以為繼,朱氏無奈,便帶著剛滿周歲的杜月笙前往楊樹浦投靠丈夫。可杜文卿的米店情況同樣糟糕,本來店小利微,又逢大災之年,米價飛漲,加上外商欺壓,無力進貨,隨時都麵臨著破產的可能。

時勢艱難,夫妻二人孤燈對泣,商量著如何熬過凶年。不久後,朱氏聽說附近的一家紗廠征召女工,於是和杜文卿商量要去應征。剛開始杜文卿堅決反對,一來杜月笙剛剛蹣跚學步,需人照顧;二來朱氏又懷身孕,平日裏操勞過度,營養不良,身體已經極度孱弱,倘若再出去做工,恐怕支撐不住。

對於該不該去做工的事情,二人爭執了很久。最後,杜文卿不得不遵從妻子的意見,讓她到紗廠做工。這樣冒險的決定隻有一個目的,不能讓嗷嗷待哺的孩子忍饑挨餓。但正是這一無奈的決定,將本就極度虛弱的朱氏送進了鬼門關。

光緒十六年夏,整個上海霍亂肆虐,餓殍遍野,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就在這樣一個黑暗恐懼的時期,朱氏臨盆產下一女。然而,由於身體的極度衰弱以及終日的勞作,導致產後大出血,未來得及看上女兒一眼,朱氏便撒手人寰,留下了一雙可憐的兒女和痛不欲生的丈夫。

朱氏的死,讓杜文卿承受了莫大的打擊。他傾其所有為妻子買下一口白木棺材,雇人將妻子靈柩抬回高橋鎮故鄉。僅有的幾門親眷都來為朱氏奔喪,同樣的生活窘境讓他們無法提供更多的經濟資助。

料理完妻子的後事,杜文卿便把杜月笙和女兒一同抱回楊樹浦。一麵要為生活四處奔波,一麵還要撫養兩個孩子。最後實在撐不下去了,在親友的勸說下,他隻好忍痛割愛,將嗷嗷待哺的女兒送與他人領養。

這一送,至親之人天各一方,從此杳無音信。杜月笙人生得意、一擲萬金的時候,曾多次向人提及這個被送人的妹妹,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兄妹相認,然而一直到他幾十年後闔然長逝,都沒有達成這一心願,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生逢亂世,杜文卿既要忙於生意,又要照顧幼小的兒子,疲憊的生活讓他不勝其煩,心力交瘁。為了能盡快改變疲於奔命的生活局麵,杜文卿在朱氏去世的第二年,經人介紹,續弦張氏。

張氏性格溫柔賢淑,平日裏沉默少言,對杜月笙這樣一個自小失去母愛的孩子,別有一番真切情感。她愛護杜月笙無微不至,視如親子。然而,命運的魔爪又一次伸向了這個多難的家庭。

光緒十八年,也就是杜月笙五歲那年,杜文卿患上重病,醫藥無繼,油盡燈枯,病死於妻兒之前。整個家庭失去脊梁骨,讓張氏幾近絕望。月笙年幼,父親的後事全由張氏負責。張氏不僅溫柔賢淑,做事亦能分寸得體,為丈夫備就衣衾棺木,扶靈還鄉。

料理完杜文卿的後事,張氏本以為可以支撐起楊樹浦的那家小米店,解決生計,哪曾想流年不利,適逢大災歲月,米價暴漲,進貨無資,竟被迫關門歇業。張氏隻好帶著七歲的杜月笙回到高橋鄉下,半間老宅勉強可住,但生活費用卻全無著落。好在張氏年紀尚輕,咬緊牙關,幫人家洗衣服,賺幾個銅鈿,也能勉強維持母子倆的夥食。

即便在如此困苦的境遇下,張氏依然節衣縮食,省下幾角錢,將杜月笙送進一家私塾讀書。一連讀了四個月,從第五個月開始,張氏實在拿不出錢來,杜月笙自此輟學在家,這是杜月笙第一次入學,也是最後一次入學。

轉眼之間,杜月笙已經八歲,就在這一年,一向溫柔善良的張氏突然失蹤,從此杳無音信。一說杜文卿死後,張氏因無法忍受清貧寒苦的生活,又要拉扯尚未成年的幼子,無法生活下去,被迫脫離杜氏門庭,改嫁他人。另有一說,當時正值清朝末年,亂世頻現亂象,浦東一代龍蛇混雜,多有婦女小孩在光天化日之下神秘失蹤,無非是被一些行徑卑劣的人販子強行拐賣,或賣入青樓,或賣為人妻。總之,張氏失蹤的確切原因已經無從知曉,成為一樁徹頭徹尾的無頭案。

張氏失蹤之後,年幼的杜月笙全無生存能力,缺衣少食,隻能委身在老娘舅家裏。老娘舅是生母朱氏的弟弟朱陽聲,無甚本事,隻靠給別人做一些泥瓦匠的活計謀生度日,一家老小的生活全靠他外出做工才能勉強維持,偏又多出一口人吃飯,負擔愈加沉重。

俗話說:冷粥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寄人籬下吃白飯,難免不受人白眼。雖然站直了隻有飯桌高,但杜月笙已經頗有心機,他曉得察言觀色,討巧賣乖,隻為能有一口飯吃。

為了取得娘舅和舅母的好感,杜月笙慢慢學會了幫助他們做些家務,譬如砍柴、種菜、煮飯,還有帶孩子。過早地感受到生活的艱難,讓他比同齡的孩子更機靈,更成熟,更曉得人情世故。

小小年紀的杜月笙以為,隻要咬緊牙關,拚命幹活,就可以得到舅父舅母的歡心。沒想到舅父舅母照樣對他白眼相加,稍有不如意,不是厲聲叱罵,便是大巴掌、爆栗子,打得他暈頭轉向,鑿得他金星四迸,好在外祖母始終對他不離不棄,才讓杜月笙感受到一絲親情的溫暖。

光陰荏苒,光緒二十四年,杜月笙已經11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杜月笙愈加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受累,千方百計討巧,並不能換來娘舅和舅母的歡心,他知道他永遠沒辦法討得娘舅一家的歡喜,自己隻不過是娘舅的眼中釘,舅母的肉中刺。不管他如何辛勞,又做多少事,在娘舅和舅母眼中,都始終認定他隻是個吃閑飯的,是個甩不掉的包袱。

就在這一年,上海又逢天災,農戶絕產,米價高漲,本就生活艱難的娘舅朱陽聲一家三餐不繼,朝不保夕,根本無暇顧及杜月笙這個多餘的累贅。杜月笙常常餓得頭昏眼花,隻能坐在路邊曬太陽,或者和外邊的野孩子混在一起,夜不歸宿。

對於杜月笙的這種行為,娘舅和舅母不僅不約束,簡直就是不聞不問,任由他自生自滅,這也讓杜月笙漸漸脫離了對娘舅一家的依賴。

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這種近乎被拋棄的生存狀態無異於把他送上死路。但對於杜月笙來說,從這一刻起,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他開始混跡於高橋鎮的大街小巷,與一群遊手好閑的野孩子終日浪蕩茶館賭棚,明搶暗偷、軟求硬討,到手什麼吃什麼,過著浪蕩漂泊的生活。也許正是這樣的幼年經曆,讓他的本性逐漸展露出來,以後才能徹底得以發揮,他也因此走上了一條風雲變幻的傳奇之路。

八字橋臨別誓言

在高橋鎮,這些被視為野孩子的流浪少年著實不少。他們終日遊蕩在街頭巷尾,遊手好閑,無所事事,整天在茶館和賭棚之間穿梭,隨便幫人家幹點兒什麼,勉強吃口殘羹剩飯,過著有今朝沒明日的無常生活。

杜月笙人小鬼大,喜歡結交朋友,與那些終日流浪的街頭少年同作天涯淪落人,彼此同情,互相安慰,時間久了,居然就結交上了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他們偶爾幹些偷雞摸狗的小勾當,然後互相分享到手的食物,或者到大街上搗搗亂,然後一哄而散。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讓杜月笙很快忘記了在老舅娘家的不快。

自此以後,杜月笙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流浪兒,和那些狐群狗黨混跡在一起,極少再回老娘舅家。大家在一起海闊天空、無拘無束。他愛麵子,重然諾,出手大方,頭腦靈光,與每個少年都和睦相處。若有同伴發生爭執、糾紛,他都能從中調和,公平合理,隻字片言即可解決。這種才能的自然展露,讓他漸漸贏得了眾多流浪兒的信服和尊重。

從十幾歲起,杜月笙開始混跡於三教九流的賭棚和茶舍,這讓他見識了各色人物,也培養了他豐富的社會經驗。也許是長期的耳濡目染,杜月笙很早就對賭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杜月笙魄力驚人,有一次,在賭棚裏耍錢的賭鬼們開玩笑地說:“不如你也來下注吧,運氣好的話,包你這幾個月不挨餓。”

下注便下注,年少無知的杜月笙未加絲毫思索,當場便做了決定。可是,下注是需要錢的,到哪裏去找下注的錢?自懂事以來,似乎自己從來就不曾有過一文錢,從沒人給過他錢,他也沒有賺錢的本事,對錢的概念太模糊。

因為沒錢下注,如何弄到錢,成為杜月笙最棘手的問題,一直困擾了他好些天。他悶悶不樂,搜腸刮肚,一心想找一筆下注的錢。他要參賭並不是為了贏錢,他覺得應該掙回這個麵子。

杜月笙從小就愛麵子,這種性格一生不曾改變。日後功成名就的杜月笙常常感歎地說,人生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麵、情麵、場麵。而現在,那些賭鬼們分明是在取笑自己,看輕自己,討厭自己整天在賭棚裏逡巡,作壁上觀。這讓年少的杜月笙深受刺激,一定要掙回這個麵子。

為了幾文下注錢,杜月笙搔首不已。就在瀕臨絕望的時候,一線靈光閃過他的腦際。原來,杜氏祖宅雖然隻是一幢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平房,但仍然由杜月笙的伯父與父親杜文卿共同擁有,各占半邊。自繼母張氏失蹤之後,自家的半間房子久無人住,幾近廢棄,家中尚有衣物家私以及鍋盆瓦罐閑置不用。這是屬於自己的地方,這裏的一切都是屬於自己的,大可任意處置,任何人無權幹涉,倘若拿去變賣或典押,這下注的錢便不愁了。

說幹就幹,杜月笙跑遍整個高橋鎮,找來了收售舊物的小商販,談好價錢,便拿出些衣物、棉花,換幾文錢。剛開始尚有忌憚,隻是悄悄拿,生怕堂兄堂嫂看見,惹來一頓臭罵。到後來竟公然變賣,一批批地把鍋灶碗筷、瓶瓶罐罐搬到舊貨商鋪,然後揣著換來的銅板昂首挺胸奔向賭棚。

有一次,杜月笙闊步走進賭棚,嚷嚷著要押寶,儼然一副老江湖的模樣。賭棚裏的眾人一片愕然,平時的夥伴們也都大驚失色,13歲的杜月笙,居然掏得出錢來,要和這些老賭鬼們押寶?

那些嬉皮笑臉的常客見杜月笙年幼,琢磨如何贏下他手中的銅鈿。殊不知杜月笙穿梭賭場日久,又聰明好學,怎麼樣個賭法,看得多了,自然十分在行。他表現得相當鎮靜,一臉的若無其事,但心中卻感覺到無數豔羨的目光正盯在自己的身上。

小小年紀賭場押寶,居然還有人煞有介事地捧場助威,這一切讓他信心爆棚。在眾人的吆喝聲中,手氣居然出奇地好,一場下來著實贏了幾文錢。不僅杜月笙喜出望外,連那些平日廝混的朋類都覺得異常興奮,大家把他擁出賭棚,擁上大街。

杜月笙贏了錢,卻毫不吝嗇,他很豪爽地請那些平日混跡街頭的小夥伴們痛痛快快吃了一頓。也就在這一天之後,那些平日的小夥伴對杜月笙格外刮目相看,他的魄力和手段要超過別人許多,能在賭棚裏像大人一樣呼盧喝雉,也間接地提高了他在小夥伴們心中的地位。

飽餐之餘,也讓杜月笙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頭腦靈光,辦事得法,就一定可以活得精彩,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累贅。這樣一想,杜月笙獲得了空前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