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校園低碳新概念(1)(3 / 3)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生活富裕後的我們更應思量如何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淨化人的心靈,為擁有潔淨的家園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整個社會都應崇尚“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道德觀念,把善良、正義、勤儉、節約、樸素的生活方式擴大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上,努力做到人與環境和諧統一。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享有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不受汙染和破壞,保證健康生活和持續發展的權利,人類所有成員都應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做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形成使破壞環境的行為和言論成為“過街老鼠”的良好社會風氣。

同學們應該建立一種基本的環境法製觀念,對一些基本的權利和義務做到心中有數。法律規定:每位公民都享有在特定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同時也負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諸如噪聲、不潔淨水、汙染空氣、受汙染食品等侵害時,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向當地有關部門投訴。同理,如果公民做了違反環保規定及法律的事,如食用了野生動物、捕殺了珍稀保護動物、破壞自然保護區景觀等,也都將受到法律的製裁。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樣,即使是國有大型項目,同樣要遵守法律,違法必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已於2004年9月施行,2004年底“環評風暴”中查處通報了30家未經環評就開工建設的違法項目,包括大型國有電站項目在內,這一行動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支持。

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也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體現。一個社會某種文化的形成需要人們長時間、大範圍的努力。凡致力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即可謂環境文化,它是人類新的文化運動,蘊意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也是人們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環境文化的形成是精神和物質有機結合的典範。它促使人們返璞歸真、親近自然,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然而,一個社會環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個人身體力行,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必要性,並克服自身缺點和人類行為的劣根性,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

五、學生環保與綠色學校

在校學生處在人生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他們像是一塊海綿,對外界的新知識、新觀念很快就能吸收。在這一階段的正規教育中,如果教師和學校都能重視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話,學生就能從小就對淺顯的環境科學知識有所了解,並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對個人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的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各種豐富多樣的課內外活動,引導學生購買一些環境科普類讀物,有計劃、有時間性地引導孩子們閱讀一些與環境有關的文學作品,觀看電視中的環境類宣傳節目收聽廣播電台有關環保的節目,或者閱讀報紙、雜誌等出版物,樹立孩子的環境道德觀,讓他們關心國家有關環境問題的討論,還可以通過訂閱環境類報刊,關注媒體環境報道和熱點問題討論來提高孩子的環保意識,並身體力行,參與改善國家環境狀況,培養自己的現代世界觀。作為21世紀的青年人,我們還應有“地球人”的觀念,時刻關心世界環境變化的趨勢。

在一些發達國家,關於綠色學校或生態學校等活動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湧現出來,由於學校環境教育大多與課外活動相伴,這正與國外教育方式注重動手能力的特點不謀而合,學校教師會利用多種方式來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在學習中了解環境,為了環境而學習”。廢棄的物品往往成了教師的教具,“一無是處”的垃圾被學生們用來製造工藝品。這樣的學習既不枯燥又活躍了學生們的生活,還可以了解很多課本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