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氣旋研究的約翰·契卡(John cejka)相信,他發現到如何利用月亮作長期天氣預測。潮汐和大氣(天氣)之間有某種相關性。他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十五個月的自然時間落差。可是這個落差也大大限製了他的預測準確度。
落後時差和不確定性是月亮影響力的特性所在。複雜的時間落後性?天候之間的調諧關係,謀殺案統計中詭異的時差,實驗生物體內的電力場反轉,對環境的正負接受度——這一切一切全都點出了中間過程、觸發效應,和未知關聯原則的重要性。
地理緯度也會影響月亮出現時間的差異,從赤道愈向北方,時間落後度愈大。雖然目前這個原因尚在臆測階段,卻是一個相當引人好奇的研究領域。
由於地球本身具有弧度,因此處於愈北方的地點和赤道相較之下,離月亮的距離愈遠。一般人認為月亮引力會隨距離而變小,可是月亮影響的時間差要作何解釋?如果說有“累積”效應存在,也許就可以合理解釋時間差的存在。在緯度較高的地方,大潮(Spring tides)作用可能要費時更久才會引起高度神經不快。潮汐力量對生物節奏的影響,隻有在力量開始衰退時才可能累積至臨界水準。
大家都已經對累積性的延遲效應的一個例子——季節十分熟悉。在北半球,太陽的最高點出現在夏季的第一天,通常是六月二十一日。在夏至過後的數個月當中,即使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會降低,但天氣還是變得愈來愈熱。這是因為大氣中的冶熱具有累積效應。太陽需要花時間才能提高大氣的溫度,反之亦然。而月亮是否也有此種累積效應,目前尚在研究之中。
周期效應發生的時間差和緯度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個普遍可觀察到的現象。一位名叫雷納·溫(Leonard.W.Wing)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許多自然周期發生時點的研究,例如鳥類的遷徙和齧齒動物族群的變動。自然界許多周期的發生時點,有著愈近赤道愈晚發生的傾向。不幸的是,這正好與月亮影響的延遲現象反向而行。溫先生將這種因地而異的時間差現象稱為“緯度推移”(latitudinalpassage)。
“緯度推移”的例子之一就是宇宙射線(愈向極地愈延遲發生)。雷納·溫指出:“由於宇宙射線源自外太空,因此似乎反映了電離層作用。”當然月亮引力也是來自外太空,所以也是“緯度推移”的一個例子。我們知道電離層有緩和宇宙輻射和磁力幹擾等宇宙力量的作用,地球的磁場則使我們免於受到宇宙輻射的侵害。不知道月亮的影響力是否也因為地球防護係統而受到緩和?
因為緯度造成時間延遲的重要性,在尚未獲得證實以前,暫時隻能替我們對月亮影響力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參考線索。若完全將它忽視,必然會走人死胡同。波可尼博士和賈奇茲柯博士為了印證我們的研究,把達德郡、庫亞荷加郡,和德州哈裏斯郡的資料找來,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但並未能得出重要的統計性結果。也許這正是因為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結果——無意義的結果。空間與時間同樣都是地球物理學上的關鍵變數。
地球物理環境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常受到忽略。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11 Mcluhan)就指出,大家都把四周環境視為理所當然。人們對環境效應毫無感覺,因為這些效應無所不在。對多數人來說,如果一直不斷地感受到包圍著我們的磁場、太陽位置,或是月亮盈虧的話,勢必造成沉重的負擔。
生物羅盤
有一些科學家畢生致力研究地球中不斷變化和擺動的環境,因此衍生出了太陽生物學(heliobiology)、大氣心理學(meteorpsychiatry),和生物氣象學(biometeorology)等學問。但就算是這些人,也並非都從不間斷地感受到環境效應。
但是話說回來,生物就是靠著這些微妙且無所不在的效應生存下來。舉一些動物的方位感來說,像鳥類、魚類,和蝸牛等,就可以看出非肉眼可見環境的重要性。從這些動物的遷徙行為研究上可以發現,它們所仰賴的正是地球電磁場環境中所隱含的線索。電波型態可以讓它們在長途跋涉後精確無誤地找到回家的路,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長久以來被稱為“生物羅盤”(biological compass)。
布朗博士曾在實驗中,針對昆蟲的這種生物羅盤機製進行實驗——僅僅將昆蟲麵朝地球磁場倒轉一百八十度。結果他發現昆蟲的確能感應地球磁場的變化並用來辨別方向。
布朗博士和他的研究人員也在後來的工作上,證實昆蟲和其他高等動物確實能感應出與地球磁力相當的旋轉磁極。另外,這種感應力還會隨一天中的時間及月亮盈虧狀態而有所不同。其他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也顯示,像是蜜蜂、蒼蠅、知更鳥、鴿子,和沙鼠等動物,都會受到與地球相當的磁力所影響。顯見鳥類確實可以靠環境中的磁場辨認遷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