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古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14)(2 / 3)

還有的人認為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娶,是由於他是個同性戀者。不錯,由於他對女人有一種天生的畏懼心理,他寧願與男的做伴或畫畫,以致於有人懷疑他是同性戀者,但這證據並不充足。有的人還舉出米開朗基羅詩集中有一首獻給年輕人的情詩,以此來證明他是個同性戀者。這個年輕人叫托馬索·卡瓦列裏,是一個以繪畫當消遣的羅馬貴族。大約在公元1532年,他來到聖安傑洛學習,並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儀態迷惑住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愛上了他,寫情詩給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致使後人將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並列為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者。其實,在文藝複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當時詩和書劄體的一部分,我們很難就此斷定米開朗基羅是個同性戀者,並確信這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看來,要想弄清米開朗基羅為何終生未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曆史很簡單,但是一旦遇到好事者,就變得愈發複雜和撲朔迷離起來,米開朗基羅終生未娶的原因大概就屬於此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米開朗基羅終身未娶這件事並不重要,也不值得人們去刻意探究,重要的還是他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永遠值得後人銘記。

米開朗基羅的畫技之謎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稱讚米開朗基羅(1475~1564)為“文藝複興時期崇高的山峰”,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如何登上藝術的巔峰的呢?讓我們通過他創作的西斯廷禮拜堂頂壁畫的過程,來親身感受這位藝術巨匠如何在舊勢力麵前,用自己可能采取的方式奮戰終生,創作出最具魅力的藝術風景。

西斯廷本是聖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內的一間廂房式小禮拜堂,取名西斯廷是為紀念已故的西克斯圖斯四世教皇。小禮拜堂內牆上原繪有表現西克斯圖斯生前事跡的圖畫,穹頂上麵的圖畫表現藍色的天空和金色的星。由於米開朗基羅在佛羅倫薩是最負盛名的藝術家,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野心勃勃,有意尋攬天下英才為其服務,就在公元1505年邀請他速赴羅馬,委以製作教皇陵墓的浩大工程。後來尤裏烏斯突然改變主意,要他停止陵墓雕刻的準備工作,甚至拒付采石工資。米開朗基羅憤而出走,回到故鄉。在教皇的壓力下,佛羅倫薩政府多次出麵勸說,米開朗基羅才複出,用兩年的時間為教皇創作了一尊青銅像。公元1508年,他又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堂屋頂壁畫的創作任務。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不無悲憤地說:“我既不是一個畫家,也不是一個雕刻家,像一個商店老板那樣,我服侍過三個教皇,而且不得不如此。”在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創作的過程中,教皇的侍役可以嗬斥他,尤裏烏斯因為米開朗基羅不給他看未完成的壁畫,曾用手杖威脅他。但是精力過人、熱情如火的米開朗基羅很快把悲憤轉化成為創作的熱情,立誌要使這項空前浩大的繪畫任務結出震驚世界的碩果。

起初,尤裏烏斯二世要米開朗基羅在十二個弧形拱肩中描繪耶穌的十二位門徒,天頂的中間部分按照常規畫中間畫。米開朗基羅反對這種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神學顧問紅衣主教馬可·維吉利奧的幫助下,經過小小的爭論,教皇同意按照他的想法放手去做,並保證不再幹預。米開朗基羅用宏偉的建築結構作邊框,把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劃成中央和周圍兩大部分,以中央為主,全部繪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整個屋頂長三十六點五四米,寬十三點一四米,平麵達四百八十平方米,但由於屋頂是券頂結構,畫麵略呈曲形,實際麵積達五百平方米左右。為畫天頂畫,米開朗基羅繪製了近三百張草圖,然後按照實際需要的尺寸把草圖放大成底稿。在實際操作中,他把草圖貼在潮濕的泥灰牆上,用鐵筆尖把每天要繪製的部分的輪廓線刻畫到牆麵上。在中央部分,米開朗基羅按照建築邊框連續畫了九幅依次大小相同的宗教畫,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命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在這九幅壁畫的周圍建築框邊的拱間壁麵繪有十二位男女先知,四角畫大衛、摩西等人的故事,在建築構件上麵和間隙處還繪有各種青少年形象,僅形象鮮明的就有三百四十三人之多,大部分比真人還大,有的甚至大兩倍,營造了一個氣象萬千的壁畫世界。

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以尊重人、解放人、給人以幸福和自由為標榜,但是這樣一個要求在那個曆史時代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這就使米開朗基羅所創造的強健雄偉、具有強烈意誌與力量的藝術形象常常帶有悲劇色彩。如在《創造亞當》中,米開朗基羅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上帝作為造物主的萬能和人類的無能。人類的第一個男人被創造出來,他斜躺在荒蕪的土地上,顯得那樣的虛弱無力。他似乎集中所有的力量,才勉強把左肘抬放在左膝上,把食指伸向上帝,等待著萬物的創造者給他以力量。米開朗基羅筆下的上帝,不像過去美術家們所創造的那樣莊嚴和華貴非凡,簡直就像一位既慈祥又威嚴的老人。他隻穿了一件齊膝的外衣,挾著天使們飛奔而來,右手飽含著精力,伸向亞當,將與亞當無力的手相接,似乎電花即將進發,亞當就要起身了,從而把人的覺醒和渴望獲得解放表現得相當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對那個時代的感受。米開朗基羅精心描繪了上帝的肌肉、皮下靜脈、皮膚皺紋、手指甲和灰發,使這位無所不能的上帝顯示出無窮的力量,成為宇宙能量的化身;亞當的身軀寬闊,身體各部分比例優美,皮下脈絡富有彈性,身體輪廓流暢,使亞當和上帝的形象成為文藝複興時期美術最完美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