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作品創作於公元1568年,縱86厘米,橫154厘米,現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國立卡波迪蒙特美術館。它取材於《聖經》中耶穌對法利塞人說的一句話:“他們是瞎眼領路,若使盲人領盲人,二者必然都落入坑中。”畫麵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衣衫襤褸、貧窮和引人憐憫的瞎子,其中第一個瞎子已經跌人路邊的池塘裏,但是手裏仍然攥著那根探路的拐杖不放,第二個瞎子雖然撲倒在他身上,左手依然拽著一根拐杖,來牽引著後麵的瞎子,後麵的瞎子不知道前麵的瞎子已經遇到了危險,仍然在跟隨著前進。畫麵的遠處是明麗優美的農村風光和高高聳立的教堂,這種刻意的安排使人很容易會心地想起耶穌的話和當時教會的無能。
作為西方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複興發源於公元14世紀的意大利,公元15世紀中葉逐漸遍及尼德蘭、法國、西班牙、德國和英國等地,公元16世紀各國的文藝複興運動進入高潮。由於內部曆史條件不同,文藝複興運動在各國的發生、發展及其具體內容也各不相同。在意大利,文藝複興是以發掘古希臘、羅馬文化、追求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先導,導致人們對中世紀神學的全麵懷疑。在德國,文藝複興則以宗教改革為主要特征,當時德國的人文主義者用現實主義世界觀去解釋《聖經》,並以實驗科學為依據,無情地批判經驗哲學的反科學性。在尼德蘭,由於曆史的特殊性,文藝複興的內涵主要是民主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問題。基於此,佛羅倫薩和羅馬的藝術,主要體現為追求現世的幸福和歡樂;德國和尼德蘭的藝術,則體現為對黑暗的揭露和對暴力的嘲諷。這既顯示了藝術家個人獨特的天才,也是曆史、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然。勃魯蓋爾正是尼德蘭文藝複興中在藝術上最傑出的代表,他以誇張和幽默來傳遞某種深刻寓意的風格,使尼德蘭繪畫在當時的歐洲獨樹一幟。
塞萬提斯究竟葬身何處
說起文藝複興,人們往往覺得這場思想、文化運動僅限於意大利。其實,文藝複興是公元14~16世紀反映西歐各國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最初發源於意大利,16世紀擴展到德意誌、尼德蘭、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地。塞萬提斯(1547~1616)就是西班牙文藝複興中湧現出來的文學巨匠。
塞萬提斯出生於西班牙埃納雷斯堡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為外科醫生,他在童年就跟隨父親行醫到過西班牙的一些大城市。因為家境貧寒,他沒有機會上大學,但他刻苦自學,即使街上的廢紙片也撿起來閱讀。經過艱辛的努力,他終於成為當時西班牙人中讀書最多、求知欲望最強的人之一。工夫不負有心人,後來他在馬德裏得到了深造的機會。公元1570年,塞浦路斯被奧斯曼帝國攻占,基督教世界受到挑戰。西班牙、羅馬教廷和威尼斯組成反對伊斯蘭的神聖聯盟,並開始招募新兵。血氣方剛的塞萬提斯應征入伍,並在第二年10月7日參加了在勒班陀海灣與土耳其人進行的一場使他終身難忘、並引以為榮的惡戰。他英勇善戰,胸部兩處負傷,左手也因傷而終身殘廢。後來,他參加了地中海東岸的遠征,占領突尼斯,並在巴勒莫和那不勒斯戍守。公元1575年,他獲準退役,攜帶艦隊司令和那不勒斯總督的推薦信,與弟弟一起啟程回國。不幸他們遇到土耳其海盜船,被擄至阿爾及爾,開始了長達五年的奴隸生活。在被俘期間,他堅韌不屈,多次組織難友逃亡,但是均告失敗。每次失敗後,在酷刑和死亡的威脅下,他總是挺身而出,獨自承擔責任,這種英雄氣概使當地凶殘的總督也為之感動。公元1580年,塞萬提斯最終被贖回,回到了馬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