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運動說的興起(1 / 1)

熱質說在解釋量熱實驗方麵取得了成功,18世紀大多數物理學家都相信這一學說。然而這種學說畢竟是似是而非的。它也許可以成功地解釋熱傳導和量熱實驗,但隻要聯係到更多的現象,認真地加以思考,就會發現漏洞,甚至遇到無法解決的矛盾。

首先,關於熱質是否具有重量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懷疑。

美國人湯普森(也叫倫福德,1753~1814)對熱的本質作過周密的考查。他為了駁斥熱質說,在1799年公布了他做過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量“熱質的重量”,看看一定重量的物質在溫度變化前後重量有何變化。他用三個完全一樣的瓶子分別裝有等量的水、酒精和水銀,放在一間恒溫(16℃)的大房間內,擱置24小時後,用當時歐洲最精密的天平(靈敏度達百萬分之一)來稱重量。為了保證三個瓶子重量嚴格相等,他在較輕的瓶頸上掛一小段極細的銀絲。然後將三個瓶子都移到0℃的房子裏,保持完全靜止不受擾動,48小時後再稱其重量,結果是重量絲毫也沒有變化,這時水已結成了冰。再將瓶子移回溫室,即使冰又化成了水,重量仍無變化。倫福德宣稱,他證明了熱對物體的重量沒有任何影響。

當然,倫福德僅僅靠熱與重量無關的實驗還不足以否定熱質的存在,因為熱質說者還可以假設熱質不具重量就可以解釋這個事實。倫福德接著又敘述了一個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熱質說的荒謬。

1797年,倫福德在德國一家兵工廠監製大炮鏜孔,他注意到銅炮被鑽削時會產生大量的熱,切下的銅屑更熱,用水冷卻,竟可使水立即沸騰。

這個現象其實不希罕,摩擦生熱自古盡人皆知。熱質說者對這個現象也作了自圓其說的解釋。他們解釋說,這是因為物體在摩擦時,熱質被拉曳,金屬屑在從金屬塊中切削下來時帶去了大量熱質,因此顯得特別熱。倫福德愛好思索、喜歡鑽研,他從年輕時代起就對熱學中的疑難問題十分關心。他親自做過許多熱學實驗,早就對熱質這一套說法產生了懷疑,為了要從根本上作出判斷,他就做了如下幾個實驗。

倫福德先比較金屬屑和金屬片的比熱,從量熱實驗判定:

它們的比熱是一樣的,於是就駁斥了熱質說的金屬屑比熱大的論點。

接著,倫福德做了一個專門設計的大炮鑽孔實驗。他取一隻重約113磅(約51千克)的圓筒鑄件,放在鑽孔機上,故意拿已經磨鈍了的鑽頭鑽孔,經過30分鍾,鑄件溫度從16℃升到55℃。他在炮孔裏共收集到切削下來的金屬屑約54克,隻占圓筒的1/944。倫福德問道:難道炮筒升溫39℃所需的熱質是金屬屑提供的嗎?如果是這樣,那麼金屬屑要降溫3萬7千度才能達到上述情況。

倫福德又做了一個水箱實驗。他把圓筒放在一隻水箱中,水重18.77磅(即8.5千克),讓馬帶動鈍鑽頭在圓筒中旋轉,經過2個半小時竟使水沸騰了。周圍的觀眾人人都驚訝起來。這麼多的水不用火燒,居然能沸騰,真是個奇跡。倫福德自己也簡直無法抑製自己的喜悅心情。倫福德想:這些熱量從哪裏來的?從金屬切削的微粒裏來的嗎?事實證明不可能。從空氣裏來的嗎?也不可能!因為實驗是在水箱中做的,和空氣隔離。從水裏來的嗎?更不對!水本身也熱了,而且也沒有發生任何化學變化。既不是空氣,又不是水,隻要繼續摩擦,所生的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永無止境。那就證明,熱的來源不是別的,而是運動。

倫福德的報告在1798年發表,立即得到英國化學家戴維(1778~1829)的響應。戴維也對熱質說持懷疑態度。他在1799年發表了自己的摩擦生熱的實驗,並且致力於宣傳熱的運動說。

戴維所描述的實驗考慮得非常周到。其中有一個是把兩塊溫度為-2℃的冰,固定在由時鍾改裝的機構上,使兩塊冰不停地互相摩擦。整個裝置放在大玻璃罩內再抽成真空。經過幾分鍾的劇烈摩擦,冰幾乎全化成了水,溫度達到2℃。戴維根據這一類的實驗論證說:熱質是不存在的,摩擦和碰撞引起了物體內部微粒的特殊運動或振動,這種運動或振動就是熱的本質。

倫福德和戴維的實驗為熱的運動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了建立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