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保護動物從我做起(2)(1 / 3)

此外,建立動物收養中心是動物保護的另一有效措施。這在發達國家已有多年的曆史,近年來,我國的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對這一做法也表示認同。這種保護動物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收養無主或病殘的犬、貓等家庭動物以及受傷或離群的野生動物,養護一段時間後,讓野生動物重歸自然,對於犬、貓則另覓新主。這類機構目前在我國為數尚少,許多城市動物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局暫兼此職。

加強動物保護的宣傳

近年來,濫食濫捕野生動物的現象還十分嚴重,濫食濫捕野生動物的行為也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譴責。要徹底改變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保護動物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動物保護的氛圍,對那些保護觀念淡漠的人要曉之以理,對觸犯法律的人則應繩之以法。

媒體和社會的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使《野生動物保護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可以利用各種宣傳日活動,積極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等,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相關法律法規,弘揚健康的生態文化。積極向群眾倡導不食野生動物、不籠養野生動物,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消費觀,引導人們舉報並協助執法部門,自覺抵製各種危害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這方麵,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宣傳媒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據對京滬兩大城市1738人的調查統計,了解中國有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人占調查人數的95.5%,而其中89.6%的人是通過電視、廣播得知的。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以及《人與自然》一直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動物保護的觀念也隨之深入人心。以青少年為對象舉辦的“愛鳥周”之類的各種活動,也發揮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社會輿論和風氣有利於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普及,對提高青少年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有很大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學畢業生報考大學時選擇專業的考慮。據統計,誌願報考動物醫學(獸醫)專業的人數近年來達到該專業錄取考生的1/3,而10年前幾乎找不到一個誌願報名的考生。學生們從小愛看《動物世界》,喜歡與動物打交道,所以選擇動物醫學專業。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輿論宣傳在促進觀念轉變方麵發揮的積極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可喜現象。

保護動物從我做起

愛護動物,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隻有當愛護動物、愛護自然、愛護生命成為社會共識和人們的自覺行動時,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得到切實的改善,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以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做的保護動物的小事:

1.善待小動物。

愛護和善待動物是一個社會文明水平的表現,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保護身邊的小動物,不需要你跨越千山萬水到達野生動物保護區,不需要你風餐露宿,這遠比保護野生動物容易得多。發動你身邊的人加入保護寵物行列,其實你不需要做很多。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一兩個動物來作為你的小夥伴,伴你度過純真快樂的童年,現在作為成年人的你們,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堅,在小動物需要幫助的時候,是否應該拿出你們的勇氣和行動,放下一貫的矜持和顧慮,拿出行動,找尋你內心深處的善良。不虐待、虐殺動物,善待身邊的流浪動物。

同時,也不要恐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我們在參觀動物園、飼養區或保護基地時,應懷憐惜之心,不宜大呼小叫,不宜以過分的和突然的動作、以惡作劇來恐嚇動物。人有休息的需要,動物也有打盹的時候。很多人往往一看到動物休息就不悅,隻希望動物隨時給自己展現身姿、表演動作,也不顧人家是否疲倦。這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無禮行為。有人以為喂喂動物就是在表示愛心,其實這是錯誤的,隨便投喂隻會給動物帶來傷害。人工飼養的動物往往運動量小,進食過多或攝入高脂肪、高糖度的食物就會使其身體發胖,從而影響體質和體內的營養均衡,甚至影響正常繁殖。隨意投喂,還容易傳染疾病。因而,接近動物時,請文明觀賞或拍照,讓人與動物相互都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