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付秀瑩的小說創作(評論)(1 / 2)

本月主打

作者:李雲雷

我想從一個大的問題來切入對付秀瑩作品的討論,那就是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和現代文學的中國化問題。我們知道,發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國新文學,是在借鑒西方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魯迅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的莫言、餘華,都從西方文學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但是另一方麵,這裏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借鑒西方文學發展起來的中國新文學,能否充分表達出現代中國人的經驗、情感與心靈?於是,在“新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另一條脈絡,那就是以沈從文、張愛玲、蕭紅、孫犁、汪曾祺為代表的一些作家,他們所走的是另一條道路,那就是借鑒傳統中國文學的經驗並加以現代化,這些作家的藝術風格各異,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充分表現中國經驗與中國式的情感,並探索中國文學獨特的美學元素。我認為,付秀瑩的作品繼承了這一傳統,即她所表達的是中國人的獨特經驗與情感,而她在表達方式上也發揮了中國美學的特長,含蓄,優美,餘味悠長。但是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強調,付秀瑩的作品也是充分現代化的,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這些經驗與情感不同於傳統中國人,也不同於現代西方人,而是在探索著現代中國人情感與心靈的幽深之處。我認為,付秀瑩寫作的意義就在於,她在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表現出了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探索著中國美學的新元素,而這一點,在當前的中國文學界可以說具有典範意義。

我們知道,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走向世界”,而具體的表現則是文藝新思潮的不斷湧起。我們翻譯介紹了大量的外國作家作品,我們的作家也模仿了不同文藝流派的外國作家。這一風氣至今不衰,很多作家都以嘴上掛幾個外國作家名字為榮,很多作家也都在追逐新翻譯過來的某個作家或者某本書,好像沒有讀過某個作家的某本書,就根本不具備寫作的可能性。——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我並不反對學習與借鑒國外作家的作品,但我認為僅僅滿足於學習與借鑒卻是沒有出息的,我也反對這種追逐外國新作家的風氣,我認為這是失去自信力的一種表現。我認為,學習與借鑒當然可以,但對於文學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對生活的新發現,以及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我們應該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新美學,而不能按照西方的標準去寫作。按照西方的標準去寫,一方麵我們永遠也寫不過西方作家,另一方麵我們也無法表達出我們獨特的經驗、情感與心靈世界。我們應該在尊重我們的經驗、情感與心靈的基礎上,去尋找或創造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不能反過來,以某種所謂新潮的藝術形式來規範或切割我們的經驗與情感。在這方麵,付秀瑩的作品表現出了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可以看到,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硬或誇張的經驗與情感,她的作品所表現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經驗,無論是描述鄉村生活,還是描述都市中不同階層的生活,她的作品都讓我們感到“不隔”,似乎是作者以自己的藝術視野從生活中剪裁出了一小塊,並加以升華,形成了一幅幅優美雋永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