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瑩的寫作,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學傳統,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普通情感。這樣的寫作是一條開闊正大的道路,它不像“先鋒文學”那樣深刻、極端,在很多“先鋒文學”中,我們無法看到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另一方麵,付秀瑩的作品也不同於“尋根文學”那樣冷僻、刻意,很多“尋根文學”刻意尋找不同於西方的經驗與情感,從而自我“東方化”,走人了生硬怪癖的道路。付秀瑩的作品所表達的隻是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他們情感與心靈的隱蔽幽深之處。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紅樓夢》到蕭紅、張愛玲的文脈傳承,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活理想,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中國人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而這些,又都是以中國式美學表現出來的,含蓄蘊藉,給人留下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這不僅在《愛情到處流傳》、《舊院》等描述鄉村與童年的作品中體現了出來,在《花好月圓》、《藍色百合》等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也表現了出來。她的小說,可以說在探索著中國美學的新元素。
另一方麵,付秀瑩的作品又是充分現代化的,她所表達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而不是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她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在現代世界的生活與心靈狀態,以及其內在的變化、矛盾與衝突。她的表達方式也是現代化的,在她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古典小說中的程式化因素,也看不到儒釋道思想的刻意說教,她所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在《六月半》中,我們既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幽微心思,也看到了現實中打工生活所帶來的苦難,在《千億個夜晚》中,我們所看到的則是置身於都市情感糾葛中的青年女性的心路掙紮。正是在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描繪中,付秀瑩將傳統的美學元素重新組合,並探索著傳統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道路。
再回到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話題。我認為,依靠追逐西方最新文藝思潮的“先鋒文學”,我們無法走向世界,因為我們隻不過重複了他們的道路,而沒有發掘出我們經驗與情感的獨特性。同樣,依靠自我東方化的“尋根文學”,我們也無法真正地走向世界,因為這隻不過是對西方文學的一種點綴與補充,可以讓人獵奇,但無法讓人真正地理解中國與中國文學。我認為正確的方向,是充分尊重我們的生命體驗與中國經驗,在此基礎上繼承傳統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借鑒西方文學的長處,這才能夠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新的中國美學,才能寫出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人的“心靈史”,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在這方麵,付秀瑩的努力與探索是值得尊重的,我也祝願她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