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罪魁禍首?(2 / 2)

郭太監聽後,沒有說話,片刻,歎道:“唉,也罷,既然你堅持要咱家信你,那咱家就信你一回,等回頭見到王公公就將此事告訴於他。不過咱家醜話說在前頭,咱家如今是戴罪之身,可不敢保證王公公一定就會聽咱家的,如果真是那樣,後生你可莫怪咱家沒有盡力。”

說完,自嘲的一笑,“你這般鄭重托付咱家,可咱家不一定能活著見到禦駕呢,要是咱家半路上就遭了不測,你這話就永遠到不了王公公耳中嘍...要不,後生,你自己去和王公公說?”郭太監突然話鋒一轉勸起陸清來。

陸清苦笑一聲,沒有接這話,郭太監見了,無奈的搖了搖頭,想了想,說道:“大軍這會當到了大同,若是也先退了兵,皇爺八成不會出邊追擊,估摸著多半也會班師回京,畢竟大軍在外,糧草消耗巨大,時間久了,朝廷也負擔不起。若是班師的話,要麼走居庸關回京,要麼打紫荊關回京,說起來要是從紫荊關回京的話,這距離倒是比走居庸關要近得多,不過你要咱家想個什麼由頭勸動王公公要大軍不走居庸關而走紫荊關呢?

後生,咱家跟你實話實說吧,你的那些推測是萬萬擺不到台麵上的,更無法以此改變大軍行進路線,要真想不讓大軍走居庸關回京,咱家必須另找理由,不然,這事絕不會成,軍國大事可不是兒戲....用個什麼由頭呢?”郭太監有些頭疼起來。

郭太監說得也是實話,僅僅以阿剌部可能會截斷大軍歸京之路來更改大軍班師路線是絕無可能的事,但陸清也一時想不到好的理由,站在那裏絞盡腦汁,卻苦無計出。

突然,郭太監“哎”了一聲,然後有些興奮道:“咱家想起來了,若打紫荊關班師,這大軍必定要經過王公公的老家蔚州,前些年咱家還在宮裏時,王公公便不止一次在咱家麵前念叨過要回老家看看,但苦於皇爺離不開他,這事便一直沒能辦成。咱家若是見到他,便和他說,正好借著大軍從紫荊關回京,路上順便到他老家看看,也讓他老人家衣錦還鄉一回....嗯,這法子好,王公公一定會答應,如此一來,既能讓大軍打紫荊關回京,又能遂了王公公多年的心願,一舉兩得。”

“如此甚好!”

隻要大軍不走居庸關,不過那該死的土木堡,陸清才不管郭太監到底用什麼理由勸說王振。

來到這個時代,陸清一直就想著改變“土木堡之變”這場漢家王朝的大悲劇,隻要這場悲劇能夠避免,是誰在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悲劇不會再發生。雖說如此一來,自己在其中並未立功,難以獲得晉身之階,但不管如何,總是值了的。這不還有郭太監和他那位姓曹好友嘛,隻要自己不死,將來總有往上爬的機會。

正要再囑咐郭太監幾句,卻見林小旗騎馬奔了過來。

“公公,時候不早了,大夥可都等著你呢。”

宋邦德出等人騎馬出堡後,見郭太監的馬車遲遲沒有出來,便要林小旗過來請。

“好,咱家就這出發。”

郭太監無奈的看了眼陸清,後者喉結一動,真情流露道:“公公,一路多保重!”

“後生,你也多保重...”郭太監也是心中難過,“若是真到了緊要關頭,莫要再心軟,該走便走。咱家若活著,便來找咱家,咱家若不在了,你便進京去。”

“我知道了,公公。”陸清點頭道。

“走吧。”

郭太監無力的朝趕車的張慶揮了揮手,張慶有些不忍的看了陸清一眼後,揮鞭抽了下去,馬車頓時啟動起來。

車輪轉動那刻,小田寅突然喊道:“陸叔叔,你要來找我啊,你說要帶我殺韃子報仇的。”

小田寅的聲音越來越遠,漸漸,馬車也越來越遠,直到消失在陸清模糊的視線中。

蔣通走到陸清的身邊,對他說道:“郭公公他們已經走了,陸兄弟,咱們現在怎麼辦?”

陸清反應過來:“回去說話。”轉過身時,卻咯噔一下,打了個突,剛才還好好的人整個就跟見了鬼似的呆在了那裏。

蔚州、紫荊關、王振老家...

壞了!壞了!壞了!

陸清的臉瞬間失去血色,他想起來,後世的史書好像記過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的一個原因就是明軍往王振的家鄉蔚州去,結果因為大軍軍紀煥散踐踏了莊稼,王振又改讓大軍折向宣府,多繞了幾十裏路,結果疲憊不堪的大軍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合圍,最終全軍覆沒。

若是土木堡之變確是如此演繹,那自己讓郭太監去勸說王振要皇帝率大軍從蔚州往紫荊關,不就成了這場漢家王朝悲劇的始作俑者了?

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