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軍前廷議(上)(2 / 2)

其實若是真想揪出散布謠言的幕後之人也很簡單,隻要將那些抓來的小魚小蝦一個個審問,問他們是從何人處聽來,然後再去抓那個人,一個抓一個,最後肯定會找到幕後之人。不過這個辦法雖然簡單,但卻費時費力,更要命的是動靜太大,在這個節骨眼上休說王振了,就是正統皇帝也不敢搞出牽連甚廣的大獄來,那樣的話,這大軍不垮也要垮了。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王振苦惱無處可查時,紀廣卻來報告了一個重要情報,在確定紀廣所說的事情確實無誤後,王振如獲至寶,很快,在他的請求下,正統皇帝朱祁鎮決定召集隨軍文武重臣召開軍前廷議。

...................

事關大利害,須下廷臣集議。

以往廷議都在北京城中的皇極殿中舉行,今天這次廷議卻在陽和口軍中的大帳,雖然規模小人,人數少了,但參與官員的品級卻一個比一個耀眼,不是一品就是二品,三品以下的基本上見不著一兩個,可謂是飛禽走獸站了滿滿一帳。

文武殊途,帳中的官員很自覺的根據不同的身份分成了兩撥,一撥是以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為首的文官集團,成員主要有刑部侍郎丁鉉、工部侍郎王永和、右副都禦史鄧棨、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人;

武官這邊自然是以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首,成員有泰寧侯陳瀛、恭順伯吳克忠、永順伯薛綬、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吳克勤、指揮紀廣、樊忠、參將郭登等人。

這兩撥人的邊上又站著幾人,卻是禦馬監的提督太監陳官,司禮秉筆太監丘寧、兵仗局管事太監宋真、禦馬監管軍太監王德、錦衣衛指揮同知王山等人。

駙馬井源因為身份特殊,加上年事已高,皇帝特意讓太監給其搬了凳子來,就坐在禦案的旁邊。

皇帝本人自然坐在帳中的禦案之後,旁邊一步開外站著貼身伺候的少年太監喜寧,王振則持著他那柄佛塵站在案前左側兩步開外的地方,與他並排站著的是英國公張輔,內閣首輔曹鼐。

人都到齊後,朱祁鎮緩緩掃視了眾人一眼後,開口說道:“近日軍中有謠言,說大軍無糧,朕聞之頗覺奇怪,大軍自出居庸關便由宣府糧庫供糧,一路至大同來,糧草轉運都是通暢,何以現在卻是謠言大軍無糧呢?眾卿可知這謠言是如何生起,又是何人在擾我大軍軍心呢?”

這個問題自然沒人能給皇帝答案,誰也不敢給皇帝答案,一眾官員不論文武都是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