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哀趙嫗(1 / 2)

嫗者,老太太也,趙嫗者,趙老太太也。天下老太太多矣,何哀之有?筆者所述趙老太太,非普通老太太也,乃明代萬曆年間宰相、中國古代著名改革家張居正的母親,姓趙,故以趙嫗稱之。她多壽,活至七十六歲,集大紅大紫、奇恥大辱於一身。而無論她的至尊、大辱,卻都是曆史的悲哀。她的浮沉,與其子張居正的改革事業息息相關,這就更值得世人回味。

趙嫗娘家情況不詳,當屬小戶人家;因為封建社會婚嫁強調門當戶對,而張家不過有幾十畝田,數間房,餘衣甚少,決非大戶。本來,她不過是鄉間普通婦女,每天看日落日出,相夫教子,閑話桑麻而已。但曾幾何時,張居正中了進士,做了大官,並當了位極人臣的宰相後,母因子榮,她成了誥命一品夫人,風光可想而知。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神宗聽說張居正的父母還健在,很高興,當即親筆致書張居正,“特賜大紅蟒衣一襲,銀錢二十兩;又玉花墜七件,彩衣六匹,乃奉聖母(按皇太後)恩賜”。趙嫗得到這樣的禮物,心情之愉悅,《紅樓夢》裏的賈母也不曾有過。二年後,居正老父張文明在老家江陵病故。張居正悲痛欲絕,更以老母為念,在奏章中說:“臣有老母,今年七十有二,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萬曆皇帝對此很關心,特派司禮監太監魏朝,在這年秋天前往江陵迎接趙嫗進京,“儀從煊赫,觀者如堵。”沿途地方官員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儼然是伺候西王母。將渡黃河時,老太太有些害怕,私下對奴婢說:“這樣大的河流,過河太艱難了吧?”話一傳出,立刻有人通知地方政府,同時安慰趙嫗說:“過河尚未有期,臨時當再報。”後來,快到北京了,老太太未免心疑,問:“怎麼還不過黃河?”侍奉左右者告訴她:“您老上次問起後,沒幾天就過了黃河!”原來,有司早已在黃河南北,“以舟相鉤連,填土於上,插柳於兩旁,舟行其間如陂塘,太夫人不知也。”顯然,即使是皇太後渡河,充其量也不過能享此如天之福也。舟抵通州,時正中午,秋暑尚熾,州守張綸估計老太太一路上定是魚肉不斷,早已吃膩,遂“具綠豆粥以進,但設瓜蔬筍蕨,而不列他味。”趙嫗果然大喜,抵京後即對張居正說:“一路煩熱,至通州一憩,始遊清涼國。”第二天,張綸即調京任戶部員外郎,管倉庫、糧儲等美差相繼到手。真是趙嫗一頓涼餐,張綸平步青雲!更有甚者,萬曆皇帝又特命司禮太監李佑出郊慰勞,並護送趙嫗至居正私宅。同時,皇太後又特派慈寧宮管事太監李用至京郊外慰勞趙嫗,並與李佑一起護送她抵居正家。皇太後當即擬召趙嫗人宮見麵,隻是因其年邁體弱而未成行,由居正至會極門“叩謝龍恩”。皇帝兩宮皇太後賜給趙嫗的衣服、首飾等,相當可觀。趙老太太受到這樣高的禮遇,是很罕見的,《明史·張居正傳》說萬曆皇帝及兩宮太後“慰諭居正母子,幾用家人禮。”以至張居正在《謝賜母首飾等物疏》中感激涕零地說:“實臣子不敢覬之殊恩,亦載籍所未聞之盛事。”並誓言“移孝以作忠,苟利國家,敢惜捐軀而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