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畢竟東流去(1 / 1)

“形勢大好”是個新名詞,而且應當是革命大詞典裏的條目。雖說我是在老解放區長大的,但當時並未聽到這種說法,全國解放後,才漸有耳聞,第一次聽到是哪年哪月哪天,失考。但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次:一是在1962年全國大饑饉、浮腫病漫延、不少人被活活餓死時,我在上海聽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的報告,他居然連續三次說“形勢大好,空前地好”,實在令我大惑不解;二是十年動亂時,報刊上沒有一天不說形勢大好,我在“牛棚裏”,見到老棚友寫的思想彙報,總是要寫上這幾句:“當前全國形勢大好,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其實,棚友們心裏很清楚,此新式“革命”八股也。按正麵文章反麵觀的原則,誰都知道:打倒成風、揪鬥不止、武鬥酷烈、經濟癱瘓,就是所謂形勢大好的注腳,事實勝於雄辯。

如此看來,似乎“形勢大好”又是極左分子與“四人幫”的專利,至少也是他們用以欺世惑民的法寶。這究竟是咋回事?同樣令我有些納悶。

其實,形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形勢大好還是形勢大壞,曆來因人而異,“橫看成嶺側成峰”。譬如北宋末年,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織,社會秩序動蕩,盜賊蜂起。《水滸》中的好漢之一(此時尚未上梁山泊入夥)楊誌,就曾經實事求是地對北京大名府梁中書說過:……今歲途中盜賊又多……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都是強人出沒的去處……他知道是金銀財寶,如何不來搶劫?枉結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一言以蔽之:形勢嚴峻,或形勢不好。大官僚梁中書倒沒認為楊誌是汙蔑大好形勢,因此同意楊誌采取的安全措施,楊誌這才“便委領狀”,監押生辰綱——十一擔金珠寶貝——上路。但上路後,梁中書家老婆幫的要員“奶公”謝都管,依仗自己的特殊背景,倚老賣老,反對楊誌的安全措施。究其因,是對形勢的估計,與楊誌截然相反。每當楊誌強調“途路上千難萬難”,“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老都管即痛斥他:“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顯然,在老都管的眼睛裏,天下太平,形勢大好。正是由於他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嚴重幹擾了楊誌的保安措施,終於使生辰綱在黃泥崗被劫,楊誌差一點跳崗自殺。這裏,且不論吳用等所劫的生辰綱,是貪官梁中書搜刮的民脂民膏。僅就對當時國內的形勢分析而言,老都管分明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千金小姐不會當奶媽,奶媽的老公十之八九是鄉曲愚民。因此,老都管說北宋末年形勢大好,是由兩個字造成的:愚昧。這類人物,如果換一個場合,明明形勢不錯,他也會說形勢一團糟。我在雜文《九斤老頭考》中即曾指出《儒林外史》中替大鄉紳看墳山的老人鄒吉甫,吃肉罵娘,十分留戀洪武年代,把比洪武時期強多了的永樂年間,一貶再貶,要言之,也就是形勢不好。以是故,我給鄒吉甫戴了一頂帽子:“九斤老太”式的“九斤老頭”。至今未見有人出來為他鳴不平,想來我絕對沒有冤枉他。

當然,從曆史上看,如果有誰認為隻有謝都管、鄒吉甫這類無文化者,才會錯誤估計形勢,那就未免太天真。蘇東坡,大筆杆子也,但他反對王安石改革,在《上神宗皇帝書》中還不是把王安石主政後的大好形勢,說的一團糟?明代攻擊張居正改革最厲害的人,不是小民百姓,也是某些政治家、大秀才。由此可知,謝都管、鄒老人輩又何足道哉,倒是那些以政治家、大文人麵目出現的歪曲大好形勢者,引經據典,鼓惑人心,“曲兒小,腔兒大”。但是,鼓噪聲中千帆過,黃河畢竟東流去。曆史從來就是這樣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