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還有健忘不能賣(1 / 1)

今年三月,在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七位新聞出版界的委員聯合提案,充分肯定鹹寧地區開發向陽湖文化資源所取得的成績,建議文化部和湖北省領導對這項工作予以熱情關注。我以為,這充分體現了這七位有識之士的曆史感。

何謂向陽湖文化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回顧曆史。在“文革”中期,從1969年至1973年,在古代雲夢澤,今稱向陽湖的文化部係統“五七”幹校,先後聚集了六千餘名幹部及其家屬,在這裏一邊勞動,一邊“鬥、批、改”。這種在特定曆史環境裏的文化人——其中有很多著名文化人,如冰心、張光年、陳白塵、馮雪峰、臧克家、蕭乾、郭小川、馮牧、韋君宜等等——大結集,在中國政治史或文化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這不能不是一種奇特的政治文化現象。讀過陳白塵先生寫的《雲夢斷憶》、《牛棚日記》的人,對當時向陽湖“五七”幹校的情景,當會留下難忘的印象。以我而論,曾被勒令在黃海之濱的大豐縣“五七”幹校勞動改造。我想,既是“同根生”,天下的“五七”幹校肯定是大同小異:不管上麵說的如何動聽,這裏隻能是變相勞改、懲罰幹部、使知識分子斯文掃地、蒙受種種屈辱與苦難之所在。當然,向陽湖的“五七”幹校畢竟有其特殊性:名人薈萃。今天,采訪這些文化名人在向陽湖度過的難忘歲月,了解他們當時的所見、所聞以及今天的所憶、所思,顯然是有深遠的曆史意義的:讓人們永遠記取“文革”的教訓,讓“五七”幹校之類的噩夢不再重演。這對於教育當代人,警策後來者,都會起到積極作用。這就是曆史感!我相信,這也正是鹹寧地委和政府部門近幾年來大力提倡開發向陽湖文化資源的前提。沒有人會愚蠢到這種地步:開發向陽湖文化資源,是為了懷舊,讓當年的“五七戰士”留戀過去,為“文革”評功擺好。對此,隻要思維健全者,是不難作出正確判斷的。

令人驚訝的是,對於這項嚴肅的、別具隻眼的文化舉措,竟有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出賣文化人的苦難,在報紙上著文《還有什麼不能賣》,大加撻伐。“還有什麼不能賣?”真是危言聳聽!不過,正確的回答應當是:還有健忘不能賣!

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民族,如果得了健忘症,就不可能走出曆史的誤區,這是很危險的。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實例,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遺憾的是。最近幾年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有的人目迷五色,暈頭轉向,價值取向錯位,漠視曆史教育,甚至公然抹煞、歪曲曆史。產生於六十年代,由管樺作詞、瞿希賢作曲的《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曾經感動、教育過多少青年!然而,近年來,也不知是何人指使,電視台、電台、磁帶裏播放這首家喻戶曉、感人至深的歌曲時,隻剩下開頭四句:“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過去什麼事情,對不起,下麵的全刪了!這一來,歌中媽媽講的在舊社會所受的苦難,地主對農民的壓迫、剝削,全部無影無蹤了。而且,居然將這首歌莊重、深沉的旋律,改為輕鬆得不能再輕鬆的流行歌曲的旋律。這實在使我大惑不解。為此,我已寫了雜文《聽媽媽講什麼?》提出責問。有關方麵,並未引起重視,今年“六一”節電視台演播此歌時,依然故我,便是明證。現在看來,類似不願意再“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事情,迭相發生。悻悻然嘲笑講“五七”幹校曆史是“還有什麼不能賣”?是又一例也。忽視曆史教育,尤其是革命傳統教育,後患無窮。不了解過去,又怎能了解現在?諱言舊社會的舊,又怎能認識新社會的新?對曆史一無所知,又從何而來曆史使命感?因此,我們仍然需要“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也就是講曆史,包括一代文化名人被迫集中到“五七”幹校去勞改的苦難史。講這一些,當然絕對沒有聽或唱流行歌曲那樣輕鬆的感覺,但目的正是為了使我們的後代,能夠生活得輕鬆,愉快。我打算寫十篇《聽媽媽講什麼?》的文章,本篇就算是二論《聽媽媽講什麼?》作為文章的副標題;盡管我並沒有標出這個副標題,好在關鍵是文章內容,而不是有無副標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