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年間,有位張智,是禦史,淶水人,因貪利,從某鹽商那兒括去很多油水。有一次,同道禦史劉蕘往淮安、揚州公幹,張智便跟劉憲說項,請他開後門,支鹽給這個鹽商。劉崠當場拒絕了。張智便與此鹽商密謀,假惺惺地在城外鄭家花園設宴,邀請劉蕘人席,聲稱為他餞別。劉堯不知有詐,如約赴宴。等到他在連連勸杯聲中被灌得迷迷糊糊時,張智又推出妓女,與劉蕘廝混在一起。按照明朝的官樣文章,是禁止官員宿娼及挾妓飲宴的。如“宣德三年,怒禦史嚴皚、方鼎、何傑等沉湎酒色,久不朝參,命枷以徇。”次年(1429年)8月,宣宗又諭禮部尚書胡溁(1375-1463)說:
祖宗時,文武官之家不得挾妓飲宴,近聞大小官私家飲酒輒命妓歌唱,沉酣終日,怠廢政事,甚至留宿,敗禮壞俗。爾禮部揭榜禁約,再犯者必罪之。
史稱這是“革官妓之始”。唯其如此,張智和鹽商又預先找了幾個光棍,冒充緝事校尉,這個時候突然鑽出來,要挾劉堯,拿出一千兩銀子來,否則就將他挾妓夜飲的醜聞嚷出去。劉叟走投無路,張智卻在一旁假充好人,故意說:我與某鹽商很要好,讓他拿出一千兩銀子來,他到淮安、揚州後,允許他支鹽就行了。劉実被迫,隻好答應。張智卻從這一千兩銀子中,分得一半,揣人私囊。而商人到淮安後,因準其支鹽,所獲厚利,又豈是這千兩銀子所能比擬的,而且出人無忌。事後,劉晃越想越怕,擔心終將敗露,“遂引刀自刎而死。”你想,好端端的一位朝廷命官突然自殺身亡,怎能不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科道交章劾其故”,在朝廷的幹預下,最後終於真相大白,“乃寘智等於法”,將張智和鹽商開刀問斬——透過這則比較冗長的故事,我們顯然可以看到,妓女和酒,實在是張智陰謀中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這個環節,張智的罪惡陰謀未必能得逞。妓與酒之為禍,亦可謂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