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的一家(1 / 3)

妻,董瑞蘭,乳名八月子,高小文化,家庭全職主婦,1947年農曆8月15日出生於甘肅省定西縣禦風鄉禦風街道村的一商人之家。是獨生女。其父親商業工人,母親農村家庭婦女。

在我參軍後的第二年,經我姐姐穿針引線,讓我與她魚雁傳書開始了談戀愛。兩人雖然相隔千山萬水各在一方但心卻在一起,“情書”三天兩頭收發一次。我們就是用這種古老傳統的方法來傳遞之間那種愛的心聲,來訴說之間那愛的衷情。

記憶猶新曾經在我們兩人書信中,相互之間那愛的語言是多麼的美妙、多麼的豐富多彩、多麼的甜甜蜜蜜。凡是收到的每一封來信,我都是讀了一遍又一遍,讀著讀著就會讓我激動興奮不已,而且總是不想把信收起來,真的愛不釋手啊,的確有如同就在讀一份重要文件似的,好象把文件精神實質還沒吃透不能收起來那樣的感覺。寫給她的每一封信,雖然都要寫上多達四五頁紙,千言萬語,可是怎麼寫總是表達不完對她的心聲。她給我來的信,在我的感覺中她也是同樣地對我有說不完的心裏話似的。

二十世紀1969年7月30日,我從部隊回家鄉來探親,期間於公曆8月10日(農曆6月28日)辦了兩人的婚事。這讓我記得非常清楚,也可以說記憶猶新。新婚之夜的那長命燈是一盞小小的煤油燈,它替代的是蠟燭,它表示的是命運。按照我們農村的習俗一定要讓這盞燈一直著到天亮才能熄滅,這是寓意著兩人的婚姻會天長日久,白頭到老,所以說就讓這盞燈一直著到了天大亮。

在我探親返回部隊時她一直送我到蘭州火車站,兩人在站台上那依依不舍,難分難離的情景至今也記憶猶新,尤其是她那含情脈脈的表情永遠留在我美好的回憶中。

我和她的結合,當時在家鄉引起了鄉親們紛紛議論,說我“瘦牛碰上青草垛”,說我采了我們這裏的一支村花,豔福不淺啊。其整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兩個人當時所處的家庭情況差異很大,她呢,不僅人漂亮,父母雙全,是工人家庭出生,身份高貴,生活富裕又是獨生女,嬌生慣養,父母掌上明珠。而我呢,人雖然還算帥氣,但相形之下處境卻是個窮當兵的,家產一無所有,身邊又無父又無母,所以說我就要顯得自卑的多。

當時在我心裏想,之所以和她能夠結合在一起,那可能是老天成全了我吧?也許是緣分吧!

我對她記憶猶新的事就是在我上小學六年級時曾和她是同班同學,記得我倆之間好像很少有話可說,這也許是因為我們之間沒有一點共同的語言。我和她為什麼不說話呢?除了男女有別之外,其主要的原因顯而易見,那就是我窮她富。再一方麵那就是我有自我封閉的自卑感在腦海存在。

當時她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是小巧玲瓏,身材勻稱,有著山村少女別有的那種婀娜多姿。她那一張“國”字型臉靡顏膩理,一頭秀發烏玉般黑。尤其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她那一對水靈靈特別大的眼睛。

1971年7月我將她和兒子的戶口農轉非,當年的8月份她們母子就遷移來到我工作的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二場。從此她就離開了農村那塊天地,結束了她25年農村農民生活,成為了非農業戶口的隨工家屬。

後來,在1986年3月又隨我遷移來到榆中縣城。同時當年7月在縣城做起了服裝小買賣生意的“個體工商戶”。當時本金隻有一千元,生意做到年底實在是做不下去了所以然就歇業。就在這6個月的生意時間裏算起來,總共淨賺人民幣210元,平均每天隻有0.32元純利潤。

1987年2月至1988年7月,我將她聯係到城關鎮托兒所去當保育員,月工資45元,還算很不錯,兩年來共收入高達765元。又辭去托兒所工作,後來於1988年7月至1996年10月在我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轄的城關“興隆市場”做清潔工工作。此工作每天都是早早五點多鍾就要起來,扛著掃帚雄赳赳氣昂昂朝著市場走去,在市場唰啦、唰啦掃呀掃,大有橫掃千軍如席卷的氣勢。那唰啦、唰啦的聲音聽起來,好像一位偉大的鋼琴家演奏出的一曲尤美動聽的曲子。在這長達8年零3個月的間裏,工資從開始的月46元增長到後來的140元。對她來說非常的不錯,總共收入高達8千餘元人民幣。

1996年10月2日她心甘情願地高高興興辭去了清潔工工作,一心一意開始在家帶自己孫子——王鵬。從此再沒離開過家一步,做當妻子、當母親、當奶奶全心全意為一家人服務的工作,成了家中真正的職業主婦。

我們婚後45年夫妻共同生活,她給我及全家人的情意日漸溫馨而濃鬱,可謂甘如蜜甜,清香似酒。可以說在我心裏她那內在的美,遠遠超出了外在的美。她為王氏家族生兒育女做出了有目共睹很大的貢獻。她年輕是帶著嗷嗷待哺的孩子默默無聞的承擔起了全部家務,這就為我解除了後顧之憂,為我順利開展工作,晉升快,提薪高,創造了良好的客觀環境。她完全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賢妻良母,真的她為相夫教子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培根曾說過:“妻子,青年時代的**,中年時代的伴侶,老年時代的保護者”。在我的一生中體味到的確是這樣。要說人的一生中什麼是幸福?在我的切身體會中認為:幸福就是有個家,在這個家裏有個賢惠的妻子。

她是家中的中介角色,緩衝劑。不管多麼婆婆媽媽,雞毛蒜皮,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瑣事,她幾句看似不輕易的話,仿佛說到了每個人心靈空隙處,一切得到了化解,使兒孫滿堂的大家庭人人相處和睦,個個相敬如賓,尊老愛幼氣氛溫馨,非常的和諧。

自從我們家娶來了兒媳,有了家孫,女兒出嫁,又有了外孫之後,她雖然上了年紀便更成了一個大忙人,其整個人就像是上足了發條的鬧鍾,不停地在旋轉。“田裏的甘蔗一副好心腸”,她把自己的一顆心分給了家裏的每一個人,用她那一雙靈巧勤勞的雙手,無論寒冬臘月風刺骨,盛夏烈日曬腳夫,甚至有病纏身的時候她也是在為這個家忙忙碌碌大展廚藝。她對兒女們來說,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了“家有一老,勝似一寶”這一事實。對我來說就不言而喻,是最好的後勤保障。

她把這個家看成是一個城堡,甚至不願意踏出城堡一步。尤其是為兩個孫子她更是心甘情願地、累死累活地、全心全意的為他們服務。隻有到了晚上,麵對電視機她才能鬆上一口氣,恢複體質和內心的寧靜。

婆媳關係曆來比較難以相處,這是因為兩代人的思想有差異,年輕人和老年人有一定的代溝。婆媳關係就如雙曲線,生在同一平麵,卻永遠沒有交點,不得不接近對方,心卻背道而馳。其實婆媳之間本就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如果處理的好了是喜劇,處理的不好就是悲劇。可是她們婆媳之間在分開又合在一起的兩次相處好幾年的過程中,一直是相敬如賓,相處甚歡,無話不說,常常可以聽到她們婆媳之間的談笑風生。當然,首先是當婆婆的含蓄內斂,寬容大度,包容脾氣好,遇事雅量無爭,博大胸懷。她對待兒媳如同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她就是用這種真心實意換來了兒媳對她的尊重和孝敬。其次,的確同時也遇上了一個很聰明懂事,心胸開闊,善解人意的好兒媳。所以說婆媳就能互相理解,尤其是能夠個自自我控製,相互關心,當然的也就融合在一起了。

從她們婆媳的身上由此不難可以看來,首先要以心換心是通往婆媳關係好的最佳途徑。另外,婆媳之間都要認識到一個理,那就是在家庭中是沒有真正的對與錯,隻有理解或者不理解。這裏麵其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處理好金錢的問題,因為金錢是引起每一個家庭矛盾的導火線。俗語說的好“婆媳親,全家和”。婆媳關係處理的好,換來的就是整個家庭和諧、美好的一種生存狀態。

我兩的夫妻情經幾十年的磨煉,已升華到了永不能割舍的地步,如像一個殼裏的兩顆花生仁。我和妻子兩人情深意篤,單兩人世界的相知相許,就足以讓身邊的人們羨慕不已。當然,不過有時也會意見不一鬧一點矛盾,一旦鬧起來往往好幾天不講話,形同陌路,但隻要一方先放下自尊,主動向對方說話,馬上又會柳暗花明,一笑泯恩仇。

現在已經是老夫老妻了,盡管愛的激情已經消逝殆盡,但愛的慣性依然還在之間延續。在我看來夫妻愛到最後就是一種習慣。我覺得夫妻如果懂得“寬容即安”的道理,那麼這樣以來就完全可以避免一切悲劇的發生。婚姻是一麵需要承受各種壓力的牆,如何能夠共同築好這麵牆,這是天下有**應該深思的。

她對我多年的關愛、關心、關懷,尤其是在我有病期間特別的更加的體貼入微,的確是關愛有加,我心甚慰。她對我的愛是一貫性的,時時處處的,就比如說在平日的早晨,她總是早早起來為我打好兩個荷包蛋,那蛋漂在水中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也就當是火星吧!那麼的圓、那麼的滑,以至於在我含在口中時真舍不得咬碎它。說心裏話我能切身感覺得到她對我的好,但很難細細地、清楚地完全付諸筆端。肯定地說,我的事業之所以有成就,這個家庭之所以有今天的美滿幸福,都是與她默默奉獻絕對分不開的。她為我,為這個家做出的犧牲實在是太多太多,可以肯定的說這一切地一切中都凝聚著她一生的心血,都有她很大的功勞。

男人,是一本由妻子編輯整理裝幀設計不斷修正,難以封底永不發行的精裝大書。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賢惠的妻子,董瑞蘭她就是我身後的一位賢惠妻子,一位賢內助,一位與世無爭的好女人。常言道“妻賢夫禍少”。真的她與我耳鬢廝磨,同床共枕,風雨漂泊,同齡眷侶相守已經46年之久,沒有發生過影響到破裂家庭大的不愉快事情。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妻子隨身左右,幫丈夫處理好的一些事情,別人未見得能代替她處理得好的。特別讓我非常感動和欣慰的是她堅持了自己的職守,做了她的力量和能力範圍裏能做的一些事情,她的確是盡職盡責盡力了。

就在她56周歲生日那天,我撰寫的【生活實錄】中有關她的那一章節,也正好在那天晚上在電腦上打了出來,就把它當做我對她生日禮物奉送給了她。我當著她和全家人的麵宣讀了這一章節。她專心致誌的在聽,聽的是那樣的認真,聽的是那樣的津津有味並喜心於色。我看到了她此時此刻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明顯表現在她埋頭苦幹了一輩子的那副滄桑的臉上。

現在想起來,有時候我會偶然對別人給予了那些小恩小惠“激情”,那時刻卻對妻子一輩子的情好像“視而不見”。今天想起來的確心裏有些對不住妻子的感覺,其實現在我心裏是在懺悔。此時此刻讓我明白一事理,那就是你和妻子卻彼此是雪中的炭,而別的他(她)們永遠隻是“錦上添花”,有時也許隻不過是你生命中的一朵罌粟,再美也是帶著毒的。

要說她的命運那可是很好的,就在65歲時遇上國家**“五七工、家屬工”等人員納入城鎮養老保險體係管理的好政策,於是2011年11月申請辦理了養老保險。對應繳費按2010年12月31日滿64周歲繳費標準共繳費31,600元,以後月可領取養老金600元。其他待遇有享受退休人員冬季取暖補助費和死亡後一次性喪葬費、撫恤費。2011年12月1日發了《職工退休證》。從2012年1月開始領取月養老金600元。這樣老有所養所依。2014年5月增長到879元,取暖補助費1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