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科班的“雜食記”
北京青年
作者:潘欽楠
老話講,民以食為天。雖然不好意思把吃喝老掛嘴邊,但是吃飯其實大有講究。比如我們這幫人等,如果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就覺得一點兒情趣都沒有了。不論在哪兒,吃永遠是重頭戲。上大學預科的這些日子裏,我也算吃出了一點小經驗。
先說學校的食堂吧,每每還沒進食堂,就看見食堂的隊伍已經排到門外。我沒吃過現掏錢現買飯的食堂,小學和初中都是飯費先交然後隨便吃。我以為這貌似飯館的食堂應該會有點兒好吃的,但經過整整一個學期,飯菜的“鄉土”味道一成不變。對了,門口那長長的隊伍並不都是學生,而是可以免費吃飯的保潔阿姨和保安大哥等學校的工作人員。夏天進入食堂,就像進入動物園的獅虎山,確實不好聞。每次開吃,都不得不告訴自己,來這兒是為了填飽肚子,味道雖不那麼令人舒服,但飯菜吃到肚子裏還是很香的。
中午到食堂吃飯,在一排菜盤前移動著,相中了藕片和萵苣。藕片光亮,像是一盤晶瑩剔透的玉蘭片,雖然真正的玉蘭片應該是竹筍,但光聽這名字就覺得潔白無瑕。而那蔥翠的萵苣因為勾了芡,更是顏值大增。這兩道菜不光養眼,還有營養。國人都喜歡吃得健康,正如我們外教的直白,為什麼你們中國人每吃一樣東西,首先說這個有營養,而不說好吃呢?其實,我也鬧不明白,或許是喜歡考慮食物背後的長遠利益吧。
從小一直覺得綠色蔬菜的營養價值要高一些,所以,如果有帶顏色的必定先找綠色的吃。打完了兩份菜端著盤子,我找了個位置坐下來。藕片是脆的,咬在嘴裏咯吱咯吱作響,可是我的吃相有點狼狽,夾一塊入嘴,嘴邊卻掛著絲,果真是藕斷絲連。就在我為藕絲煩惱之時,筷子一扒拉,發現一塊黑色的藕。一開始,我以為是炒了,就把它夾在旁邊。可是再仔細一看,原來是沒有刮幹淨的外皮,那皮是灰色的,上麵點綴著黑色的點點,像是刮掉腿毛的大腿。想到這裏,我感覺有點惡心,尤其是當我聯想到腿毛的時候,更是想吐。
有時,我覺得我們的尊嚴被大師傅故意踩踏著。因為有些大師傅喜歡反手打菜,這是我最討厭的。我記得以前有同學說過,隻有監獄的獄警才給犯人們反手盛飯,小時候那個同學還因為反手盛飯被老人們責罵過。有個較真的同學就會評論說,如今大師傅們都流行反手盛菜,估計他們在心裏偷偷地玩我們一把,什麼未來的精英,就吃我的反手菜吧。對學校的食堂,吐槽起來一定沒有盡頭。當然,用我們學校的話來說,這麼國際化的學校,一定會有西餐廳。可自打西餐廳開的那一天起,那就是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除了買冰棍,我們進出那裏的頻率應該是一月一次,首當其衝的理由就是那地方的東西非常難吃。第二個理由就是價格開得忒高,如果想吃飽,沒100元別想出來。而且我們吃飯都是成群結隊的,這吃一頓的價格趕上在外麵吃大餐了。更不敢恭維的是那上菜速度,點完餐最少得等個把小時,長的有一次是午飯時間都過了還沒吃上,所以西餐廳在我們學生眼裏應該是比辦公室去得還少的地方。
除了吃食堂,我們的第二個選擇就是吃外賣。不論是外賣電話還是軟件都是手到擒來,什麼能送到我們學校,什麼送不到都門兒清。除了吃食堂,我們還是學校對麵奧特萊斯裏賽百味的大戶。在國外的時候到處都是賽百味,簡直比麥當勞還多,有的時候也會去。頭幾次覺得難吃得要死,後悔沒買麥當勞。吃得次數多了,積累了經驗,才發現賽百味比麥當勞好多了。剛開始覺得茫然,關鍵是從小沒把吃麵包當主食,不會搭配。賽百味的店員是不會推薦你怎麼點的,一切全要自己拿主意。一開始去的時候我跟一個賽百味的店員說你推薦一個搭配吧,說了兩遍沒反應,第三遍那個人把腰一叉說:“你好!你拿我尋開心嗎?”一看這廝長得就像魯提轄,再問兩句估計老拳就要上來了,嚇得我趕緊隨便點了兩個就開溜了。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好奇心太重,尤其在吃上麵,所以盡管幾次經曆都不愉快卻總是往那裏跑。後來經過朋友推薦,知道了葷菜的部分,肉丸和金槍魚最好吃,試過一下果然不錯。但是麵包、素菜、芝士什麼的就是各有所愛了。現在在國內點賽百味味道也差不太多,而且相比較其他外賣還健康點,至少幹幹的麵包裏麵一定不會出現地溝油,所以這經常成為外賣的最佳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