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預科班的“雜食記”(2 / 2)

學校地處朝陽區金盞鄉,常吃的就是旁邊綠島白帆度假村做的盒飯,價格很親民。盒飯是三菜一湯,但也看每天不同的菜單,有的時候很好吃,有的時候也必須吐槽。除了盒飯,他們還賣一種涼麵,麵條上鋪些黃瓜豆芽什麼的,再配一包芝麻醬,包裝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吃多了也犯膩。偶爾還會從鄉裏村裏的小店中點外賣,在我們吃過很多次並集體鑒定後,八成覺得這些食物是用地溝油做的,但有時還是會忍不住吃。村裏有家香河肉餅,那裏的羊雜湯在學生中口碑不錯。好吃,一碗香噴噴的羊肉,澆上滾燙的湯,撒上作料,擱上香菜。鮮美無比的湯加上嫩滑可口的肉,順便就一口熱騰騰的饅頭,簡直令人飄飄欲仙。聽說是用老湯底熬出來的,所以每回吃都是同一個味兒。

要說我們都離不開的食物,非“方便麵”莫屬。每當食堂的飯菜難以下咽,饑腸轆轆又犯懶時,就隻能與方便麵親密接觸了。方便麵讓人愛又讓人恨,雖然不健康,但省時省事還省錢,味道也不錯。據說,吃一袋方便麵需要7斤蔬菜來解毒。但幾乎人人都吃,真計較起來多多少少精神會出問題。

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很著迷手機點餐,因為我們這地界實在有點偏僻,早些時候外賣軟件根本叫不到什麼好吃的。最近倒是出現了不少,甜點早茶什麼的都能送,有的甚至是從國貿那邊送來的,路程要十幾公裏。

吃是如此重要,老北京見麵打招呼都是“吃了嗎您哪?”花樣百出的食材,漸漸讓我們這代吃貨充分認識到,吃,是一種從物質到精神的審美享受。以前看過一篇《閑話中國人》的讀後感,裏麵寫道,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可算得上是農業社會曆史中最傳統的文化了。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以“吃”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泛食主義”。 其實飲食會讓我們產生歸屬感,但最佳狀態其實還是回家吃飯。

和同學在一起,除了學習,討論最多的就是吃。早上八點半起床第一件事兒就是吃早飯;第一節課剛下課,就開始思考中午吃什麼,是食堂還是外賣;吃完午飯上課,下了課就想晚餐吃什麼。原本是每天生活中的小事兒,卻變成每天大家的“大事兒”。

(編輯·麻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