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刺殺大師(1 / 3)

楊誌新興致勃勃,向鄧建國說偵察連配備了很多新式的武器和裝備,譬如一個班一支79狙擊步槍,大部分戰士都配發有65微聲衝鋒槍,還有戰術電台和照相機,可就是沒有目前美軍特種部隊普遍裝備的單兵微光夜視儀和防彈衣。

鄧建國深感國力不足,軍隊武器和裝備的科技含量與外軍相比起來,差之甚遠,不可同日而語,不由得喟然歎息一聲,由於曆史和現實種種複雜原因,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滯後,從而致使軍隊的現代化進程緩慢,打起仗來往往還得靠戰士的絕死勇氣和頑強拚命的戰鬥作風。

在整個大環境和體製麵前,鄧建國覺得自己位卑職低,綿力薄才,徒歎奈何,縱是傾盡全力,也絕難改變什麼。

他默然沉思片刻,岔開話題,向楊誌新問起今年下連的那些新兵的表現。

楊誌新愁容滿麵地告訴他,說今年的兵員素質跟以往相比,有所下降,普遍年紀偏小,文化水平低下,身體素質差勁,缺乏技術特長,楊誌新雖然看兵的眼光很毒,但卻挑不出幾個資質稟賦上佳的兵來。

鄧建國仔細一思索,覺得楊誌新所說近年來兵員素質每況愈下的問題,的確是事實。自從七十年代以後,中美關係逐漸緩和,中國的戰略環境大有好轉,另一個超級大國自身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對中國的威脅大幅度減小,美國的戰略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在亞洲的實力相對減弱。是以,國際環境對中國來說,相對比較安全,加上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全力發展經濟,軍隊地位顯得次要了。鄧小平同誌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服務於經濟,軍隊建設也就慢慢被忽略了,因為國家把絕大部分精力,物力和財力集中在了經濟建設方麵。

鄧建國依稀地記得,小時候聽軍區機關大院警衛連的解放軍叔叔說過,解放過後,當兵一直是件光榮的好事,每年地方上都要挑選各個方麵都很優秀的青年輸送到軍隊,那個年代,要想當兵,家庭的政治麵貌,孩子的表現都要經過十分嚴格地調查審核後,方可批準入伍,因此兵員素質普遍優良,軍隊和軍人在人們心目當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鄧建國也觀察和切身體會到,目前中國正在著力搞改革開放,經濟日益複蘇,城鎮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們都滿腹心思尋索脫貧致富之道,無暇關注國防事業和軍隊建設,軍人的地位在城鎮人的心目當中一跌千丈。

鄧建國本人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自從他追隨父跡,報考陸軍學院以來,與他青梅竹馬的初戀女友便漸行漸遠,他以陸軍見習官的身份來到南疆揮灑熱血後,初戀女友幹脆同他一刀兩斷。

鄧建國感到一陣辛酸和淒楚,略事沉思過後,向楊誌新說道:“我常聽來自農村的弟兄們說,軍人目前在農村當中還是挺受歡迎的,就拿陳瑞來說吧!他是當上兵以後才有人登門說媒,而我呢?”

他說到這裏,悵然歎息一聲,訕訕地道:“我當上兵以後,青梅竹馬十幾年的女朋友不想理會我了,現在她幹脆把我給吹了,藕斷絲連,倒也利索。”

楊誌新拍了拍鄧建國肩膀,一時不知道該怎樣去安慰情場失意的鄧建國才好,稍加思索,調轉話鋒,說道:“小鄧,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可能無法看透,軍人在農村當中的地位其實也大不如從前。”

鄧建國怦然心驚,訝然道:“不可能吧?現在我國軍隊的兵源主要集中在農村。”

楊誌新道:“小鄧,你是軍校大學生,應該比我更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意識的道理。”

鄧建國想了想,若有所悟地道:“這麼說農村的那些弟兄們來當兵主要是為了謀求出路,混口飯吃或者找女朋友容易。”

楊誌新點頭道:“對,我想你在七連呆的這兩個多月裏,連長馮文山應該跟你說過這些。”

鄧建國抿了抿嘴唇,頷首道:“是的,他確實跟我說過,隻是我對農村了解得太少,難以看得很透徹。”

楊誌新鄭重其事地道:“這麼跟你說吧!農村孩子若是學業無成,出路無非就是外出務工,學上一門技術技能,或者瞅上一個足以發家致富的經營項目,除此以外就是當兵,單純在家務農的話,確實很難有奔頭。”

他頓了頓,無奈地歎息道:“說白了,農村孩子當兵來部隊奮鬥主要目的無非就是套轉誌願兵,辛辛苦苦地幹上七八年,就算沒有獲得安置工作的機會也能掙一筆退伍安置費,回家修房造屋討老婆就有了本錢,若是有幸入黨提幹了,那可就徹底脫離農村了。”

楊誌新拍了拍胸膛,喜眉笑顏地道:“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初因為家庭生活十分困苦,為了混口飽飯吃才來當兵,含辛茹苦地打拚好幾年,終於在無數農村兵當中脫穎而出,入了黨提了幹娶媳婦還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