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適宜喝牛奶
牛奶是人們公認的營養佳品,但有些人由於體質或患有疾病的原因而不適宜飲用牛奶。
●奶過敏者
有人喝牛奶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個別嚴重過敏的人,甚至會產生鼻炎、哮喘或蕁麻疹等病症。因此對奶過敏的人不宜飲用牛奶。
●常接觸鉛的人
牛奶中的乳糖能促使鉛在人體內吸收積蓄,容易引起鉛中毒,因此經常接觸鉛的人不宜飲用牛奶。而由於酸牛奶中乳糖很少,大多已變成了乳酸,因此可以改飲酸奶。
●缺鐵性貧血患者
食物中的鐵需在消化道中轉化成亞鐵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牛奶中的高磷高鈣會影響這一轉化過程,體內的鐵與鈣和磷結合形成不溶性的含鐵化合物,使體內的鐵更為不足。
●潰瘍病人
牛奶剛喝下時可緩和胃酸對潰瘍的刺激,但過一會兒,牛奶便開始對胃黏膜產生刺激,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加劇病情的惡化。
●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
要消化牛奶中的脂肪,需要膽汁和胰腺酶的供給,因此加重了膽囊與胰腺的負擔,使症狀加劇。
●腹部手術病人
病人手術後,多有腸脹氣發生。而牛奶含有相當的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腸內難以消化,牛奶的乳酸杆菌在發酵後還可產生氣體,使腸脹氣加重,不利於胃腸蠕動恢複。
●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而服用複方丹參片者
因丹參的分子結構上有授基氧、酮基氧,它們易與牛奶中富含的鈣離子形成絡合物,而降低丹參的藥用價值。
●腎結石病人不宜在睡前喝牛奶
飲牛奶後2~3小時,牛奶中的鈣通過腎髒的排除達到高峰,而此時人正處於睡眠狀態,尿量減少,尿液濃縮,鈣在尿液中的濃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高。而鈣鹽是腎結石的組成之一,因此容易加劇腎結石的產生。
●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約肌壓力的作用,從而增加胃液或腸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腸道易激綜合征患者
這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特點是腸道肌肉運動功能和腸道黏膜分泌黏液對刺激的生理反應失常。病症沒有任何腸道結構上的損壞,主要與精神因素、食物過敏有關,其中包括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過敏。
過量喝牛奶的壞處
常飲牛奶對人體健康有益,但和所有食品一樣牛奶並非多多益善,如果過度飲用則反而會損害健康。
飲牛奶過量易導致動脈硬化,誘發血管疾病。法國的保健醫學專家經研究發現,牛奶中含有的酪蛋白,能生成一種叫作高半胱氨酸的分子,而它對血管存在一定的損害作用。這種分子能損害血管的彈性組織,容易使脂類尤其是膽固醇積澱在血管壁上,以致血管逐漸阻塞,而導致動脈硬化。
老年人過量飲牛奶還易患白內障。鮮牛奶中含有較多的乳糖,在酶的作用下會水解為半乳糖。如果過量喝奶,血液中吸收了過多的半乳糖,就有可能在眼睛晶狀體內蓄積,影響其正常代謝,使晶體蛋白變性,從而失去透光性,造成老年性白內障。
牛奶飲用時不要的幾個習慣
●不要空腹喝奶
早上飲用時切忌空腹,空腹喝奶使腸胃難以很好地消化吸收,牛奶的營養價值也就無從體現。此外,如果隻以一杯牛奶為早餐,其熱量也是不夠的。因此早上飲用牛奶時一定要與麵包、點心、餅幹等碳水化合物同吃,或在牛奶中加入大米、麥片和玉米等做成牛奶粥。這樣一方麵可以共同提高牛奶和碳水化合物中所豐富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同時也平衡了食物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牛奶不要凍吃
有人喜歡將牛奶凍吃,這種情況在夏季尤為普遍。但牛奶不宜凍吃,因為牛奶冰凍後,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乳糖等營養物質會發生變化,出現不均勻的分層。冰凍的牛奶在解凍後,會出現凝固狀沉澱物、上浮脂肪團,並出現異常氣味等,其營養價值也隨之下降,並不易被吸收。
●凝塊沉澱的牛奶不能吃
牛奶如果出現凝塊,說明牛奶中的雜菌在生長繁殖中產生了相當的酸,使牛奶的蛋白質產生凝固,這樣的牛奶已經變質而不能食用。牛奶變質後,牛奶中的幹酪素還會與乳酸發生作用,遊離出白色凝塊狀的沉澱物,這種牛奶同樣也不能再食用。
哪些食物與牛奶不能搭配
有些人在喝牛奶的時候,喜歡同時吃一些如巧克力、水果等的食物,這樣搭配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