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主要奶牛品種及其特點
中國荷斯坦牛的特點
荷斯坦牛全稱為荷斯坦-弗裏生牛,是Holstein-Friesian的音譯名稱,以前稱荷蘭牛,因毛色為黑白相間的花塊,又稱黑白花(奶)牛。所有的荷斯坦牛主要有奶用與奶和肉兼用兩個類型。荷斯坦牛以產奶量高、適應性廣而著稱。
中國荷斯坦牛原稱中國黑白花牛,1992年更名為中國荷斯坦牛(ChineseHolstein),是我國奶牛的主要品種,分布全國各地,而以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北方草原地區數量為多,其它地區主要分布在城鎮郊區及部分近郊農村地區。中國荷斯坦牛是多年來從國外引進的荷斯坦牛經在我國不斷地風土馴化和培育,或與各地黃牛進行雜交並經長期選育而逐漸形成。
我國目前這種牛的數量大約有600多萬頭。
我國荷斯坦牛的體格有大、中、小三類型,這是由於各地引用的荷斯坦牛與本地母牛類型以及飼養環境條件的差別而形成的。
中國荷斯坦牛多為奶用型,華南地區的偏兼用型。毛色多呈黑白花,花片分明,黑白相間。額部有白斑,腹部底、四肢膝關節(飛節)以下及尾端呈白色。體質細致結實,體軀結構勻稱。有角,多數由兩側向前向右彎曲,角體蠟黃,角尖黑色。乳房附著良好,質地柔軟,乳靜脈明顯,乳頭大小、分布適中。被毛細短而具光澤,皮薄,致密而有彈性,皮下脂肪少,血管顯露,肌肉不甚發達,骨骼細致,關節明顯,筋腱分明,全身細致緊湊而比較清秀優美。側望、前望和俯視奶牛,奶牛體形應呈現三個三角形(楔形)。
中國荷斯坦牛的產奶量與國外比較沒有多少品種的差別,但由於我國各地的飼養管理水平差別很大,所以地區間牛產奶量的差別也很大。在飼養條件較好、育種水平較高的京、滬等市,一些奶牛場年產奶量已超過8000公斤,而在飼養管理較差的地方,牛的產奶量僅3000公斤左右。
三河牛及其特點
三河牛是我國自行培育的奶和肉兼用品種,由於它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盟的三河地區(根河、得勒布爾河、哈布爾河)而得名。三河牛育成曆史比較久,早在1898年一些白俄的鐵路員工帶入一批奶牛(400頭左右)分布在滿洲裏、濱州鐵路沿線。在這些牛群的基礎上,經過長期互交、選育,形成了以紅、黃白花牛為主的三河牛雛形。三河牛真正的選育是從1954年開始,經30多年的選育,現逐步形成了一個耐寒、適應性強,乳脂率高,奶用性能好,體形趨於一致的新品種。該品種於1986年9月通過驗收,並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命名。
三河牛體軀高大結實,骨骼粗壯,被色多為紅、黃白花,花片分明,頭白色或額部有白斑,腹下、四肢下部及尾帚呈白色。角稍向上、前方彎曲。成年公牛體重1050公斤,母牛約550公斤。年產奶量平均為2500公斤,乳脂率4.1%,乳幹物質12.5%,核心群產奶量為3000~4000公斤。
科爾沁牛及其特點
科爾沁牛屬奶和肉兼用品種,因主產於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科爾沁草原而得名。科爾沁牛是以西門塔爾牛與蒙古牛、三河牛以及蒙古牛等通過雜交方法培育而成。1990年通過鑒定,並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驗收命名為科爾沁牛。
科爾沁牛體格粗壯結實,結構勻稱,胸寬深,背腰直,四肢端正,被毛為黃、紅白花,頭部白色。成年公牛體重約990公斤,母牛約500公斤。母牛280天平均可產奶3200公斤,高產牛達4643公斤,乳脂率4.17%。
新疆褐牛及其特點
新疆褐牛屬於奶和肉兼用品種,主產於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區。早在1935—1936年間,伊犁和塔城地區就曾引用瑞士褐牛與當地哈薩克牛雜交,後曆經半個世紀的選育,1983年最終通過鑒定,批準為奶和肉兼用新品種。
新疆褐牛體軀健壯,頭部清秀,被毛為深淺不一的褐色,額頂、角基、口輪周圍及背線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眼瞼、鼻鏡、尾帚等呈深褐色。成年公牛體重約為950公斤,母牛430公斤。
在舍飼條件下,新疆褐牛平均產奶量為2100~3500公斤,乳脂率4.03%~4.08%,乳幹物質13.45%。個別高的產奶量可達5212公斤。
草原紅牛及其特點
草原紅牛屬奶和肉兼用品種,主產於吉林白城、內蒙古昭盟、錫盟和河北省張家口地區。
草原紅牛是引用奶和肉兼用短角牛與蒙古牛雜交選育而成,有計劃的育種工作是從1952年開始,1986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命名為中國草原紅牛,並製訂了國家標準。